| [13] | 
																						 
											 郑立飞, 范展飞, 冯浩, 等. 小麦产量因素对籽粒容重影响的通径分析[J]. 生物数学学报, 2015, 30(4):721-727.
																						 | 
										
																													
																							| [14] | 
																						 
											 成雪峰, 柴守玺, 张凤云. 河西绿洲灌区不同灌溉模式下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和WUE的灰色关联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27(4):699-704.
																						 | 
										
																													
																							| [15] | 
																						 
											 李玉发, 何巾周, 李淑芳, 等. 东北地区春小麦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灰色关联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25(1):139-141.
																						 | 
										
																													
																							| [16] | 
																						 
											 任雅琴, 郭瑞林, 吕金仓, 等. 宝鸡市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同异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 2014, 1(23):70-74.
																						 | 
										
																													
																							| [17] | 
																						 
											 邓聚龙. 农业系统灰色理论与方法[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 
										
																													
																							| [18] | 
																						 
											 岳含云.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作物性状分析上的应用[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0, 16(4):296-298,302.
																						 | 
										
																													
																							| [19] | 
																						 
											 徐芦, 陈三乐, 杜运科, 等. 灰色关联分析在大麦品比试验上的应用[J]. 陕西农业科学, 2012(3):26-28.
																						 | 
										
																													
																							| [20] | 
																						 
											 侯小峰, 左联忠, 王彩萍, 等. 冬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甘肃农业科技, 2014(5):5-7.
																						 | 
										
																													
																							| [1] | 
																						 
											 田纪春, 邓志英, 胡瑞波.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J]. 作物学报, 2006, 32(11):1699-1705. 
																						 | 
										
																													
																							| [2] | 
																						 
											 张晓芳, 张玉良. 我国小麦籽粒容重的研究[J]. 作物品种资源, 1997(2):24-25.
																						 | 
										
																													
																							| [3] | 
																						 
											 姜恒, 杨绍安. 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J]. 生产力研究, 2006(7):173-175.
																						 | 
										
																													
																							| [4] | 
																						 
											 蔡建文. 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间题[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 
										
																													
																							| [5] | 
																						 
											 李鸿恩. 中国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品质鉴定[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23.
																						 | 
										
																													
																							| [6] | 
																						 
											 宋家永. 优质小麦产业化[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8.
																						 | 
										
																													
																							| [7] | 
																						 
											 周芳菊, 陈桥生, 张道荣, 等.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23):5287-5289.
																						 | 
										
																													
																							| [8] | 
																						 
											 孙本普, 王勇, 李秀云, 等. 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构成因素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24(2):83-87.
																						 | 
										
																													
																							| [9] | 
																						 
											 郑建民, 李浦, 廖晓虹, 等. 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J]. 作物杂志, 2002(1):105-108.
																						 | 
										
																													
																							| [10] | 
																						 
											 邓聚龙. 农业系统灰色理论与方法[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39-74.
																						 | 
										
																													
																							| [11] | 
																						 
											 雷铁拴. 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1-61.
																						 | 
										
																													
																							| [12] | 
																						 
											 王军卫, 张改生, 刘宏伟, 等.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选育优良杂种小麦品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1(32):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