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尹昌斌, 周颖, 刘利花.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1):47-53.
|
[2] |
董红敏, 左玲玲, 魏莎, 等. 建立畜禽废弃物养分管理制度促进种养结合绿色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2):180-189.
|
[3] |
李明德, 吴金水. 循环农业实用技术[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3.
|
[4] |
高旺盛, 陈源泉, 隋鹏. 循环农业理论与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5:85-90.
|
[5] |
赵立欣, 孟海波, 沈玉君, 等. 中国北方平原地区种养循环农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18):1-10.
|
[6] |
王隆. 山东寿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
[7] |
吴金水. 南方环保型种养循环农业原理与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18-74,188-196.
|
[8] |
林代炎, 叶美锋, 吴飞龙, 等.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模式构建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2):386-391.
|
[9] |
蒋浩永. 猪-沼-稻生态种养技术[J]. 农技服务, 2009, 26(6):100-101.
|
[10] |
梅新苏, 王啟苗, 李佳新. “猪-沼-稻”有机农业高效循环模式[J]. 安徽农学通报, 2014, 20(13):98-100.
|
[11] |
丁思年. 舒城县“猪-沼-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总结分析[J]. 园艺与种苗, 2018, 38(10):49-50,54.
|
[12] |
王齐奖, 何勃, 何爱双, 等. “猪-沼-菜”生态型养猪模式的工艺特点及技术要素[J]. 畜禽业, 2016(5):30-31.
|
[13] |
蔺萍, 陈云红, 王卓, 等. 推进“猪-沼-菜”生态养殖模式,突破养猪污染瓶颈[J]. 农业工程技术, 2016, 36(17):51.
|
[14] |
傅桂英, 刘世彪. 猪-沼-果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流计算与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15):225-233.
|
[15] |
罗雪峰, 熊伟, 杨灿芳, 等. 重庆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2):405-409.
|
[16] |
周灵爱, 王文秀. 猪沼茶生态循环模式示范应用[J]. 农业科学, 2015, 35(18):15.
|
[17] |
王绍相. 试述果园推广实施“猪-沼-果”模式的技术措施[J]. 福建热作科技, 2014, 39(3):46-49.
|
[18] |
宋顺达, 戴企平, 宋继鸿. “猪-沼-茶”循环利用模式显高效[J]. 中国牧业通讯, 2011(9):63.
|
[19] |
方炳南, 陶卫平, 杨翘强, 等. 义乌市顺旺猪场废弃物生态循环治理模式[J].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11(8):33-34.
|
[20] |
肖光耀. 发展“猪-沼-草”生态养殖突破养猪污染瓶颈[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1(8):8-9.
|
[21] |
林忠华, 戴国章, 朱忠英, 等. “猪-沼-藻”高效循环农业模式简介[J]. 福建农业, 2007(4):31.
|
[22] |
戴玉婷. 基于环境保育的亚热带丘陵区循环农业体系研究——以长沙县金井镇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
|
[23] |
刘琼峰, 崔新卫, 吴海勇, 等. “种植-肉牛-有机肥-种植”模式氮磷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S2):191-198.
|
[24] |
张华国, 汤晓玉. 西藏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探讨[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8):1275-1283.
|
[25] |
肖清铁, 陈珊, 林光耀, 等. “草-牧-沼-蔬”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J]. 台湾农业探索, 2014(1):49-53.
|
[26] |
寇祥明, 张家宏, 王守红, 等. 鲜食玉米-羊(猪)-沼气-牧草循环农业模式的高效配套技术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2012(11):136-138.
|
[27] |
张家宏, 王守红, 寇祥明. “双链型”鲜食玉米-奶牛-沼气-龙虾-牧草循环农业模式的高效配套技术[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8):133-135,138.
|
[28] |
董应臣, 董优旭. “饲料玉米种植+肉牛养殖”粮改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应用[J].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8(12):24-25.
|
[29] |
冯德庆, 黄勤楼, 黄秀声, 等. 南方规模化奶牛场草基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 农学学报, 2015, 5(8):101-104.
|
[30] |
陈家振. 我国农区发展秸秆养羊的十大意义[J]. 现代畜牧科技, 2015(1):30-31.
|
[31] |
陈宗元, 李良, 杨斌. 梨-牧草-牛羊立体种养结合模式探索[J]. 果农之友, 2020(1):40-41.
|
[32] |
李腾飞. 渭北旱塬“果-草-羊”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
[33] |
肖方艳. “秸秆+羊+沼气+水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 乡村科技, 2019(12):114-115.
|
[34] |
王强盛, 王晓莹, 杭玉浩, 等. 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模式及生态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8):46-51.
|
[35] |
汤伟, 陈灿, 黄璜. 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土壤与水体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J]. 作物研究, 2021, 35(5):490-495.
|
[36] |
车阳, 程爽, 田晋钰, 等. 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差异[J]. 作物学报, 2021, 47(10):1953-1965.
doi: 10.3724/SP.J.1006.2021.02068
|
[37] |
魏甲彬, 周玲红, 徐华勤, 等. 南方种养结合模式对冬季稻田净碳交换和不同土层活性碳氮转化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7, 26(7):138-146.
|
[38] |
余经纬, 黄巍, 李玉成, 等. 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腐殖质的影响[J]. 生物学杂志, 37(3):81-85.
|
[39] |
蔡维杰. 浅谈“稻-鱼”种养模式的优势[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7):150-152.
|
[40] |
彭诗瑶, 刘琼峰, 杨友才, 等. 稻鱼共作模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23):6-9.
|
[41] |
周晓丰, 段红霞, 夏桂龙, 等. 稻鱼模式下减施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20(5):40-42.
|
[42] |
隆斌庆, 陈灿, 黄璜. “稻+鱼+再生稻”模式对稻田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21, 35(5):490-495.
|
[43] |
吕广动, 黄璜, 梁玉刚, 等. 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33(8):1729-1735.
|
[44] |
张朝钟, 陶加进, 万卫东, 等. “稻鱼菜油”周年绿色轻简高效模式攻关技术[J]. 中国稻米, 2019, 25(3):119-1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9.03.027
|
[45] |
李飞翔, 邓正春, 徐曼, 等. 稻鸭生态高效种养技术[J]. 作物研究, 2019, 33(7):18-20.
|
[46] |
王忍, 黄璜, 陈烈臣, 等. 湖南稻田生态种养水稻品种优选研究[J]. 作物研究, 2021, 35(2):151-155.
|
[47] |
兰国俊, 胡雪峰, 程畅, 等. 稻鸭共生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21, 58(5):1299-1310.
|
[48] |
彭春瑞, 罗奇祥, 谢金水, 等. 稻鸭共育模式生产绿色大米技术[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5):9-11.
|
[49] |
佀国涵, 彭成林, 徐祥玉, 等. 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1):61-68.
|
[50] |
张强, 顾巍巍, 沈杰, 等. 规模化农场稻虾生态种养模式及关键技术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15):68-71.
|
[51] |
怀燕, 王岳钧, 厉宝仙, 等. 浙江省稻虾高效绿色种养模式发展与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 2021, 62(8):1474-1476,1478.
|
[52] |
李文博, 刘少君, 叶新新, 等. 稻虾共作对水稻氮素累积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661-667.
|
[53] |
佀国涵, 袁家富, 彭成林, 等.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肥力的机理[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12):2168-2176.
|
[54] |
马林, 柏兆海, 王选, 等. 中国农牧系统养分管理研究的意义与重点[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3):406-416.
|
[55] |
侯勇. 城郊集约化农牧生产体系养分流动特征及调控途径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2011.
|
[56] |
朱立群. 粪肥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氮素的影响及径流流失风险评估[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10.
|
[57] |
贾伟, 朱志平, 陈永杏, 等. 典型种养结合奶牛场粪便养分管理模式[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12):209-217.
|
[58] |
谢育平. 施用畜禽粪便稻田土壤氮磷养分迁移特征的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2006.
|
[59] |
陈天宝, 万昭军, 付茂忠, 等. 基于氮素循环的耕地畜禽承载能力评估模型建立与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2):191-195.
|
[60] |
杨世琦, 韩瑞芸, 刘晨峰. 省域尺度下畜禽粪便的农田消纳量及承载负荷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21(7):142-151.
|
[61] |
隋斌, 孟海波, 沈玉君, 等. 丹麦畜禽粪肥利用对中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的启示[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12):1-7.
|
[62] |
石鹏飞, 郑媛媛, 赵平, 等. 华北平原种养一体规模化农场氮素流动特征及利用效率——以河北津龙循环农业园区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4):1281-1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