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栾云.玉米叶龄与追肥相关性试验[J].农林科技,2014,15(3):257~258 [2]冯国良 刘福虎.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2,12(26):79~85. [3]姜佰文,贾文凯,王春宏等.氮素调控对寒地玉米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08(08):42~46[1] 郭清保.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产业观察.2008(5):30-33[2] 赵致,张荣达,吴盛黎.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 1,34(5):537-543[3] 李艳杰. 垦区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11 [4] 李猛,蔡宗兴,万明长,罗福贤.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贵州农业科学,1999,27(增刊):53. [5] 杨利华,张丽华,杨世丽,马瑞昆.不同株高玉米果穗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反应.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1):12—15,19. [6] 陆雪珍,沈雪芳,沈才标,徐晓梅.不同种植密度下糯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上海农业学报,2008,24(2):61-64. [7] 吕丽华,陶洪斌,夏来坤,张雅杰.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作物学报,2008,34(3):447-455. [8] 王庆成,牛玉贞,徐庆章等.株型对玉米群体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l 996,22(2):223-227. [9] 杨国虎.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 5(5):57.60. [10] 刘开昌.密度对玉米群体冠层内小气候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0,24(4):489-493. [11] 赵全志等.源库质量与作物超高产栽培及育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3(3):225.229. [12] Tollenaar M,Daynard T B.Relationship between assimilate source and reproductivesink in maize grown in a short-season environment.Agron J,1 978,70:2 19-222. [13] 周波.不同种植密度对郑黑糯l号玉米产量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00,22(7):202.204. [14] 薛吉全,梁宗锁,马国胜等.玉米不同株型耐密性的群体生理指标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 3(1):55—59. [15] 孙扣忠.京科糯2000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现代农业科技,2006,107-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