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茂盛, 范建忠, 吴清丽. 陕西省自然灾害发生特征及灾后损失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21(7): 202-206. [2] 康晓燕, 周万福, 金惠瑛. 1961—2013年青海省雷暴变化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5): 144-151. [3] 徐瑞利, 朱秀红. 基于GIS的鲁东南山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5): 292-296. [4] 骆方, 覃彬全, 余沛. 重庆地区雷电日雷暴日关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35): 291-296. [5] 钱慕晖, 李京校, 李如箭等. 2005-2014年北京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4): 126-131. [6] 黄崇福, 张俊香, 陈志芬, 等. 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J].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2): 9-14. [7] 张丽娟, 陈红, 张金峰. 黑龙江省雷暴灾害损失风险评估与区划[J]. 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6): 117-123. [8] 高燚, 蒙小亮, 劳小青. 基于聚类分析的海南岛雷电灾害易损度风险区划[J]. 自然灾害学报, 2013, 22(1): 175-182. [9] 贾朝阳, 王盘兴, 李丽平等. 山西省夏季雷暴的区域性及影响因子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2): 107-114. [10] 程向阳, 鞋五三, 王凯等. 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方法研究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J]. 气象科学, 2012, 32(1): 80-85. [11] Piera B, Terry C, Ian D, et al. Risk: Natural Hazard, People’s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s[M]. London, 1994: 147-167. [12] 杨天琦, 林彬彬, 韩照全等. 基于GIS的区域雷电灾害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2): 155-161. [13] 樊运晓, 罗云, 陈庆寿.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中的量化方法探讨[J]. 灾害学, 2000, 15(2): 78-81. [14] Saaty T.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M]. New York: McGraw-Hill, 1980. [15] 高金阁, 李京校, 张小兵等. 架空传输线雷电感应电压计算公式分析与修订[J]. 气象科学. [16] 苟学强, 张义军. 区域海拔高度对云地雷闪闪击距离影响的数值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 12-14. [17] 魏莎莎, 李清斌, 孙军波. 强寒潮天气南方塑料大棚防御冰冻灾害措施[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29): 135-139. [18] 黎娜, 涂军华, 唐凤. 酉阳县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29): 103-111. [19] 宋晓辉, 薛敏, 杜亮亮. 邯郸冬小麦干热风发生规律及风险预报[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27): 105-109. [20] 崔建国, 公芙萍,边子建. 阳泉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35): 323-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