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伟华,许红霞,王延琴,等. 优质棉的定义及其评价方法解读[J].中国棉花,2008,35(10):2-4. [2] 金卫平,崔淑芳,王广恩,等.对优质棉概念的理解及育种方法探讨[J].中国棉花,2010,37(2):2-3. [3] 杨伟华,项时康,唐淑荣,等.20年来我国自育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分析[J].棉花学报,2001,13(6):377-384. [4] 唐淑荣,彭振,褚平,侯爱玲,等. 2012年我国生产领域棉花纤维品质抽检结果分析[J].中国棉花,2013,40(7):9-13. [5] 张凤鑫.发展高品质棉迎接加入WTO新挑战—棉花纤维品质改良的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0,6(6):6-8. [6] 张志刚,曾昭云,杨芳荃,等.对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探讨[J].作物研究,2002(5)258-261. [7] 张桂寅,王省芬,赵化冰,等.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纤维品质遗传改良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1):63-67. [8] 唐淑荣,杨伟华.我国主产棉省纤维品质现状分析与建议[J].棉花学报,2006,18(6):386-390. [9] 马淑萍,蔡派,熊宗伟,等.中国棉花品质现状及其国际地位[J].中国棉花,2002,29(10):12-19. [10] 金卫平,崔淑芳,王广恩,等.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冀863的选育[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5):70-72. [11] 中国纤维检验局. GB 1103.2-2012《棉花第2部分:皮辊加工细绒棉》[S].北京:中国纤维检验局,2012.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1297-2007《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棉花》[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1426-2007棉花纤维品质评价方法[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S. [14]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遗传育种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5] 杨中旭,高东玉,李秋芝,等.棉花早熟性综合标准分数[J].中国棉花,1997(10):37. [16] 高玉虹,姜艳丽,李朋波,等.棉花早熟性QTL定位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84-86. [17] 吉文成,周有粗.棉花早熟性与纤维性状的遗传分析[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20(4):389-396. [18] 孟俊婷,唐淑荣.HVI棉纤维大容量测试仪检测指标解析[J].中国棉花,2006(12):34-36. [19] 张丽娟,周治国.棉纤维品质指标对成纱强力的影响[J].棉花学报,2005,17(1):63. [20] 刘蒿敏.关于结价时增设马克隆值指标的探讨[J].中国棉花加工,1996(4):22-23. [21] 张贤淼,王荣武,吴雄英.棉纤维成熟度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纺织学报,2012,33(2):143-150. [22] 孟俊婷,唐淑荣,褚平,等.纺纱均匀性指数(SCI)在原棉品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C].//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青岛:中国棉花杂志社,2007:104-108. [23] 崔瑞敏,耿军义,王兆晓,等.黄河流域棉花区试品种的纤维品质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5,19(2):29-33. [24] 刘 芳,王春英,王玉红,等.103份亚洲棉表型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15(3):491-497. [25] 刘少卿,何守朴,米拉吉古丽,等.不同棉花种质资源耐热性鉴定[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2):214-221. [26] 张桂寅,马峙英,吴立强,等.陆地棉品种抗黄萎病反应规律的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6):958-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