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凌云.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小麦生产试验简报[J].山东农业科学,2010,5:21-23. [2] 孙世贤.试论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问题[J].作物杂志,1996,5:14-15. [3] 冀天会,张灿军,杨子光,等.全国旱地小麦区试10年回顾与问题分析[J].中国种业,2013,4:15-17. [4] 英敏,余虎.“十一五”贵州小麦区试结果分析与评价[J].种子,2012,31(5):101-102. [5] 郑建敏,杨梅,饶世达,等.四川省小麦区试品系丰产性及稳定性比较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6-87,89. [6] 吕晓欢,冯晶,蔺瑞明,等.2009-2010年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小麦区试品种(系)的亲缘系数分析[J].麦类作物报,2013,33(3):455-460. [7] 张斯梅,杨四军,顾克军,等.小麦区域试验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172-176. [8]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9] 杜家菊,陈志伟.使用SPSS 线性回归实现通径分析的方法[J].生物学通报,2010,45(2):4-6. [10] 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1] 宋志伟,杨首乐.春性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174-176. [12] 王志芬,吴科,宋良增,等.山东省不同穗型超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选择思路[J].山东农业科学,2001(4):6-8. [13] 赵倩,姜鸿明,孙美芝,等.山东省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42-45. [14] 刘朝辉,李江伟,乔庆洲,等.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J].作物杂志,2013,5:58-61. [15] 闫福春,陈青,徐秀珍.影响小麦产量因素对产量形成的贡献[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78-80. [16] 郑民慧,廖晓红,李本逊.冬小麦浇灌和非浇灌处理下产量与产量因素相关和通径分析[J].种子,2001(3):33-34. [17] 佟汉文,黄荣华,刘易科,等.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7):758-760. [18] 杨进文,李亚丽,王曙光,等.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5):407-411. [19] 田纪春,邓志英,胡瑞波,等.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J].作物学报,2006,32(11):1699-1705. [20] 张丽英,张正斌,徐 萍,等.黄淮小麦农艺性状进化及对产量性状调控机理的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5):1013-1028. [21] 王萍,王罡,季静,等.长春种植冬小麦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1999,3:34-40. [22] 边宽江,姚立会,廖详儒.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因素通径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1999,2:20-21. [23] 王继滨.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三因素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142-143,162. [24] 王丽芳,王德轩,上官周平.大穗小麦品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麦类作物学报,2012,32(3):435-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