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之仁.数量遗传[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236-253. [2]  马育华 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 [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203- 237.
 [3]  刘来福.作物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的测定[J]. 遗传学报,1979; 6( 3): 349-355.
 [4]  李秀莲,史兴海,高伟,等.主成分分析在苦荞育种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54-56.
 [5]  李秀莲,张耀文,赵雪英,等. 苦荞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的测定[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8,18(2):27-29.
 [6]  蔚荣海,韩蕾,王玉兰,等.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距离分析及类群鉴定[J].玉米科学,2006,14(3):10-12,16
 [7]  李伯群,余国东,石有明,等.两系杂交小麦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距离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3,23(3):17-21.
 [8]  徐海明,邱英雄,胡晋,等.不同遗传距离聚类和抽样方法构建作物核心种质的比较[J].作物学报,2004,30(9):932-936.
 [9]  赵应忠,刘红艳.芝麻雄性不育系与核心种质间的遗传距离[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5,27(1).
 [10] 何玉平,苏煜,李振伟.湖北省市、州主要农作物产量按照聚类分析方法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48-49.
 [11]  押辉远,李卫涛,王卫东.基于EFL-a基因对常见禾本科作物的聚类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44(2,):108-113.
 [12] 丰光,李妍妍,景希强,等.中国不同时期玉米自交系聚类及杂优模式分析[J].杂粮作物,2010,30(2):63-67.
 [13] 张俊,王静毅,陈友,等.基于模型的香蕉种质资源群体结构聚类分析及其亲缘关系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4,35(2):232-238.
 [14] 周吉,徐萍,李国强,等.不同水旱地小麦品种聚类分析及其利用模式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5):809-813.
 [15] 周会,杨荣仲,方锋学,等.桂糖系列甘蔗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390-395.
 [16]  林汝法.中国荞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