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国桢.迈向新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内涵拓展[J].上海农学院学报2000,18(2):158-163. [2]闵耀良.知识经济与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1,01:19-23. [3]郭强,李荣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38(1):97-101. [4]张亚中,朱艳梅.对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特征的重新认识[J].陕西农业科学,2006,(1):98-100. [5]孙中艮,贾永飞,黄莉.农业现代化内涵、特征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J].价格月刊,2009,(1):89-90 96. [6]单玉丽,刘克辉.知识经济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2):82-86. [7]叶普万,白跃世.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兼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2002,24(5):89-92. [8]赵其国,周应恒,耿献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线与发展战略[J].生态环境,2008,17(5):1721-1727. [9]张益丰,刘东,李月强.工业反哺农业的组织创新及其路径选择——兼评现代化农业建设若干流行观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65-69. [10]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87-91. [11]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12]蒋和平,崔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46-651. [13]徐星明,杨万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5):276-282. [14]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0,(9):4-8. [15]赵景阳,郭艳红,米庆华.广义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28-31 46. [16]蒋和平,辛岭,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评价[J].科技与经济,2006,19(4):56-60. [17]谭爱花,李万明,谢芳.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0):7-14. [18]王国敏,周庆元.我国农业现代化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经济纵横,2012,(2):69-74. [19]张淑英,夏心旻.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2012,07:41-47. [20]刘显清,李世民.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J].现代化农业,2013,(4):42-44. [21]张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及途径[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413-419. [22]谢天成,施祖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昆山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6):921-926. [23]杨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1:20-21. [24]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李冠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与改革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5,01:4-13. [25]俞福丽,蒋乃华.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机制及其路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42-45. [26]王俊,李佐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再读《农业与工业化》的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9-64. [27]周瀚醇,李玮玮,费玄淑.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动态评价[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06:16-20. [28]朱殿霄,胡志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6):285-290. [29]胡晓群,沈琦,徐恭位.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评价与分析——以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4):16-22. [30]李群,崔春生,王宾,张灵蕤.基于Vague集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关系实证分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02:61-73. [31]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9):21-25. [32]夏春萍,刘文清.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79-85. [33]周战强,乔志敏.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0):12-15. [34]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0-17. [35]夏显力,郝晶辉.陕西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9-24. [36]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274-278. [37]曹飞.中国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时序测度与提升对策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31-39. [38]刘凯,任建兰,张存鹏.中国“五化”协同发展水平演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04:27-34. [39]潘竟虎,胡艳兴.中国城市群“四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J].城市问题,2015,08:8-15. [40]梁爽,陈浮,渠俊峰,张绍良,郝绍金.低碳背景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5,(1):423-426. [41]高芸,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3):409-415. [42]任志安,赵静静.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03:87-91. [43]张欢欢,王祖山.中国城镇化质量、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动态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VAR模型[J].现代城市研究,2015,08:72-78. [44]白福臣,周景楠.广东省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148-154. [45]林倩茹,罗芳,许凡.我国四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区域比较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0:1169-1172 1273. [46]徐维祥,舒季君,唐根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进[J].经济学动态,2015,01:76-85. [47]邱书钦.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5,(10):2542-2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