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成为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信息化按生产过程分为了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化,产中信息化是其中极其复杂重要的一个过程,从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生长过程信息化以及产品管理信息化3个方面出发,详细论述了农业产中信息化的三个主要环节及其辩证关系,对于厘清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农业科技运用于农田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摘要:为了探明超级杂交稻‘甬优12’产量与施有量关系,揭示其单季稻超高产栽培需肥规律,提升整体施肥技术水平,采用在统一栽培技术措施下测土配方施肥,跟踪调查2012—2013年12个示范方不同施肥组合及施肥量,以专家组实割实收考查产量的方法,对单季稻甬优12’施肥量与产量关系及超高产栽培施肥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的情况下,单季晚稻‘甬优12’产量(Y)随施肥量(有机肥F和N、P、K)增加而递升且呈幂次函数(近似线性)递升,其关系模型为:Y=0.00003F2-0.2963F 11302 (Y=0.2301F 9258),Y=0.0504N2 24.566N 1953(Y=51.243N-1543),Y=0.0361P2 26.596P 8707(Y=34.143P 8358),Y=0.0208K2 7.4996K 8499(Y=17.793K 7306)。由此提出11000~12000 kg/hm2目标产量为投入农家有机肥8000~12000 kg/hm2、纯N量245~265 kg/hm2、P2O5量75~105 kg/hm2、K2O量210~265 kg/hm2,N:P:K比例1.00:0.35:0.93;目标产量15000 kg/hm2为投入农家有机肥15000~20000 kg/hm2、纯N量320 kg/hm2,P2O5量190 kg/hm2,K2O量410 kg/hm2,N:P:K比例1.00:0.59:1.28。后者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生产风险大幅度上升,需集成超级栽培、肥料运筹、病虫防治、水桨管理等一系列协调促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为探明江苏稻麦轮作农业的固碳减排效应,本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稻麦两熟田块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不同耕作方法下(麦稻宽行交互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稻麦周年机械化耕作方式)作物产量、系统物质投入以及人工投入等资料,估算稻麦生产的碳投入、碳产出、碳效率以及经济收益。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和机械化耕作方式下稻麦轮作系统年度碳投入总量分别为1836.5 kg/hm2和2290.5 kg/hm2,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化肥以及机械的碳投入较低,但劳动力碳投入高于机械化耕作方式。两种耕作方式的年度碳产出总量分别为18.23 t/hm2和16.15 t/hm2,保护性耕作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12.9%。年度的碳效率在两者之间也存在差异,保护性耕作的生产效率、生态效率以及经济效率分别较机械耕作提高了40.4%,40.8%和40.3%。另外,保护性耕作的年度纯收益为20.25×103 yuan/hm2,较机械化耕作增加了22.8%。说明秸秆全量还田下采取保护性耕作方法既可以提高碳效率也能增加经济收益,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水资源不足是限制我国北方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麦关键生育期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而适时适量灌水不仅可有效降低干旱胁迫的危害,而且有助增强小麦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针对小麦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需水特性合理灌溉,是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阐述了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光合效应、养分吸收积累、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在小麦节水灌溉方面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环节,试图为我国小麦节水高效灌溉及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为了解决过量施肥、盲目施肥、肥料利用率偏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大量的田间肥料试验,研究施肥指标体系,旨在更好地指导当地农民科学施肥。本文根据“3414”田间试验结果,将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划分为“丰富”、“中等”和“缺乏”3个等级,建立莆田地区甘薯土壤速效氮磷钾丰缺指标。结果表明,与甘薯相对产量75%~90%相对应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丰缺指标临界值分别为85~128 mg/kg、10~24 mg/kg和42~115 mg/kg。通过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的各试验点的推荐施肥量与相对应的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测试值之间呈指数回归关系,由回归方程得出,中等肥力水平下的推荐施氮量范围为114~168 kg/hm2,推荐施磷量范围为51-62 kg/hm2,推荐施钾量范围为159~323 kg/hm2。
对已有方法和规范中样品前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和对比研究,建立检测虫草制品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样品经水超声提取40 min,离心过滤后进行分析。采用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水-甲醇(85:15,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本方法检测限为0.2 μg/mL,定量限为1.0 μg/mL。以所建立的方法对虫草制品进行分析,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4%~10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该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并能同时测定腺苷和虫草素。
为在烤烟浮盘消毒这一环节,找到适宜的消毒方式,有效降低烟叶普通花叶病(以下缩写TMV)的发生,从而减少损失。通过采取不同的浮盘消毒方式,对烟苗TMV带毒率检测和大田TMV发生情况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使用烟雾机浮盘消毒方式能减少烟苗TMV带毒率,降低大田TMV发病率,比常规消毒方式在预防和控制TMV上效果更好。
21世纪以来江苏东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一种常发性病害。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简要回顾了江苏东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况,总结了近十多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阐述了菌源数量、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品种抗性、病菌抗药性等方面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抗性监测和病情预警、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压缩直播稻种植面积、科学开展化学防治、推进统防统治等一系列措施和对策,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控进行了小结和展望。
为了探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流行规律,以便及时准确搞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减少随高空气流传入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条锈病菌源量,从而,确保这些地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多年来,通过采用系统监测、定期调查、田间普查、试验圃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田间发病麦株生理小种抽样送检、综合治理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首次探明了小麦条锈病菌首先传入南充市的初始菌源地地点、传播路径、传入峰次、本地流行峰次以及本地流行与传入时间、传入峰次等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特点是病害初见期越早,发生越重;流行特点是本地小麦条锈菌有2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1月下旬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成较高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692。流行趋势是近16年来,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偏轻发生仅占6.3%,说明条锈病正处于重发流行期。流行的内因是小麦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外因是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以及重发、常发、早发和风口河谷地区发生严重。2002年以来,通过条锈病初见期、2次外来菌源传入范围、田间3次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与相关系数,结合田间监测数据和气象预报,进行长、中、短期预报,全市小麦条锈病短期预报准确率年年达到100%,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比1998年以前提高5~15个百分点。
为研究不同磷肥和钾肥耦合对蔬菜品质的影响,以茼蒿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磷肥施用并配施不同种类钾肥下茼蒿维生素C(Vc),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同等磷肥施用量条件下,配施不同钾肥处理茼蒿Vc、还原糖、氨基酸含量整体上分别表现为KH2PO4>KNO3>KCl>K2SO4>CK、KH2PO4>K2SO4>KNO3>KCl>CK和KH2PO4>KNO3>CK>K2SO4>KCl;不同磷肥施用量配施同种钾肥时,茼蒿Vc、还原糖、氨基酸含量普遍表现为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配合KH2PO4施用在不同磷肥施用量条件下茼蒿Vc、还原糖、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其中在高水平Ca(H2PO4) 2条件下配施KH2PO4,茼蒿Vc、还原糖、氨基酸含量达最大值。
为探究临安雷竹林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以临安雷竹林种植区进行施肥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对临安雷竹林土壤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雷竹林表层土壤(0~20 cm)酸化严重,最低的pH 3.2,酸化且有明显深层化趋势;表土有机质和速效磷积聚,含量分别高达57.6 g/kg和765.0 mg/kg。据分析,雷竹林过量施用化肥,特别是氮肥和磷肥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导致雷竹林土壤pH下降。表土(0~20 cm)酸化严重,pH最低值达3.2,远低于雷竹适宜生长的pH 5.5~7.0,同时,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大幅上升,最高分别达693.0和507.0 mg/kg。结合当地生产实践分析,雷竹种植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覆盖大量有机物分解产生的酸性物质以及雷竹林自身分泌有机酸共同作用导致竹园土壤有明显的酸化趋势。
以福建省宁化县紫色土区的土地侵蚀地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通过样地和径流小区的观测,分析林地、坡耕地、茶果园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林草治理,随着治理年限的增长林草覆盖度明显提高,林草覆盖度2号(95%)>3号(80%)>4号(50%)>1号(35%);并且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增强了土壤肥力;从径流量及侵蚀量可以看出,鱼鳞坑种植油茶+生物带措施控制土壤侵蚀效果最显著,径流量及侵蚀量分别达到61.09%、97.33%,为宁化县紫色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宁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支撑国家和区域性的粮食安全战略、地区特色农业种植是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创新的目标。从单纯的节约农业用水过渡到区域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灌溉节水、化肥农药等面源削减、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南方地区稻田实行“湿润灌溉、间歇灌溉、排水与烤田结合”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及水旱轮作制度,结合农村河塘综合整治削减农田排水的污染物,合理布局沟渠、水塘、人工湿地等系统的工程措施,通过植物吸收、水流自净、沉积、清淤等方式达到净化处理的效果。最后,以云南省为例介绍了高效农业节水减排工程的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
为了研究不同光质光强处理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的影响,采用不同光质LED作为人工光源对漳州金线莲进行继代培养。结果显示:红光处理有利于株高生长,其叶绿素含量、Fv/Fm和Fv/Fo值均较小,其中70 μmol/(m2·s)红光处理时金线莲高度达到6.26 cm,但此时其叶绿素含量a、叶绿素含量b、叶绿素总量、Fv/Fm和Fv/Fo值仅分别为1.19 mg/g、0.55 mg/g、1.73 mg/g、0.572和1.34;绿光对金线莲各项指标均无促进作用,且不同强度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蓝光处理对金线莲组培苗叶片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均有促进作用,金线莲叶绿素含量、Fv/Fm和Fv/Fo值相对较高,但会抑制株高生长,其中70 μmol/(m2·s)蓝光处理时金线莲鲜重、干重、干重/鲜重、叶绿素含量a、叶绿素含量b、叶绿素总量、Fv/Fm和Fv/Fo值分别为1.47 g、0.19 g、0.130、1.83 mg/g、0.71 mg/g、2.54 mg/g、0.801和4.02,但其高度仅为4.56 cm。由此得出,红光有利于植物地上部分生长,但是会造成植株徒长,绿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较小,蓝光对组培苗具有一定的矮化壮苗作用。
为了解两种防冻液的使用效果,测定了不同浓度的两种防冻液处理的胎里红枣树枝条分别在﹣16℃、﹣21℃、﹣26℃的低温条件下处理12h的电解质渗出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标典化工生产的防冻液处理的枝条在-21℃时电解质渗出率<50%,而对照则>50%,说明该防冻液具有一定的防冻效果,能使处理过的胎里红枣枝条比没处理的枝条所耐受的临界低温降低4~5℃;而自制防冻液处理的枝条电解质渗出率和对照之间无明显差别,说明其起不到防冻效果。
为了充分利用蚕桑生产中废弃的桑枝资源以及扩展食用菌产业的原材料来源,笔者进行了利用桑枝栽培长根菇的试验,结果表明,长根菇在桑木屑比例为70%~97%范围内的菌丝生长较好,培养基配方中桑枝比例为75%~80%左右,生长速度较快,可达1.96~2.63 mm/d。产量测定表明,从2011年6月开始出菇,至9月结束,期间每隔2~3天既出产1潮次,表现出子实体生长发育较快,主要的生长季节在夏季,并且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高,可达75%~84.4%,子实体高大挺拔,菌盖较大较厚。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每种植100 kg原料可获得纯经济收入300元以上,而且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中国蚕区利用桑枝资源栽培食用菌,特别夏季栽培长根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给秸秆机械还田利用和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研究了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达6480.0kg/hm2,其次是浅耕秸秆不还田处理,浅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混埋还田处理产量最低,为5524.5 kg/hm2。方差分析结果说明,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大,且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省工节本,效益较其他处理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适宜方式为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
二氧化硫(SO2)是防治灰霉侵染和保持葡萄品质的最有效手段。基于SO2残留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葡萄非硫或降硫保鲜措施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了冰温保鲜、气调保鲜、臭氧、涂膜、高压静电场、生物防治、控/缓释硫制保鲜剂、二氧化氯(ClO2)、1-甲基环丙烯(1-MCP)等措施的防腐保鲜原理及功效,并对不同贮藏期的葡萄保鲜措施和今后降低葡萄采后SO2使用剂量及残留量的进一步研究进行阐述和展望,为鲜食葡萄非硫或降硫贮藏保鲜技术及保鲜剂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简述了国内外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转基因食品作物存在的优点和劣势,使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有初步的了解。由于转基因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文章指出不仅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分子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检测,而且要依据“实质等同”等原则,从营养学、毒理学和过敏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严格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由此才能给消费者带来合格放心的转基因食品。同时严格的评估和监控也能促进中国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快速发展。
摘 要:本研究将蛋糕的绵密丝滑与鱼香肉丝的甜辣鲜香相结合,同时使用更安全的白醋和活性干酵母替代塔塔粉和泡打粉,使蛋糕的食用性更安全健康,口味和营养更丰富。试验结果表明,蛋糕的最佳配方为:鱼香肉丝粉9g,面粉120g,鸡蛋150g,白糖80g,大豆油25g,牛奶125g,酵母0.5g,柠檬汁8g,白醋0.5g。按此配方制得的蛋糕绵密丝滑,光泽度与弹性较好,甜味和咸味适中,微辣,鱼香肉丝的风味浓郁,综合品质最佳。
全面了解中国访花传粉昆虫领域的研究现状,客观地进行分析,为访花传粉昆虫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访花传粉昆虫研究的年代、作者、机构、载文期刊、研究内容及基金资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检索出1980—2013年国内访花传粉昆虫研究专题256名作者在133种刊物上发表的308篇文献,揭示了30多年间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动态变化和基本态势。中国访花传粉昆虫研究发文量逐年增加;机构分布广,高产机构较少;研究者众多,高产活跃作者队伍不够强大,核心作者数量及所发论文质量不是很高;研究内容广泛丰富,不同研究方向成果数量不均衡。
在生物地理学研究、栽培草地引种、退化草地改良及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气候因子的评估是一个首要环节。而在评估气候因子时,如何能够快捷、经济、有效的获取目标区域的气候资料,对整个气候评估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DIVA-GIS是一款免费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本文以实例的形式从免费气候数据获取的途径、DIVA-GIS软件气候功能组件的使用步骤及输出结果的生物气候变量的意义等环节详尽的介绍了一种基于DIVA-GIS快速获取气候信息的方法。由于DIVA-GIS平台本身的开放性、易用性优势,该方法具有气候数据获取的难度及经济成本低,操作方式简单易上手的特点。
为了对当地苹果生产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有必要对苹果花期霜冻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对西峰农试站苹果开花日期观测资料及结合灾情调查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苹果花期霜冻危害的致灾因子主要是西峰区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和正宁县4月极端最低气温,两因子的影响权重分别达24%和76%;进而建立了庆阳市苹果花期霜冻危害风险模型并计算了灾情指数。使用该模型对1990—2012年苹果花期霜冻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与相对气象产量进行对照分析,表明灾情趋势完全一致,且灾情等级有差异,即发生霜冻危害程度与苹果所处的开花时期有关:苹果开花初期遇低温霜冻时危害较轻,开花末期或坐果期遇低温霜冻则危害较重。评估结果与实际吻合,所得模型具有客观实用性。
作为北京市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新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和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北京市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农房改造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实地考察北京市16个区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北京美丽乡村建设五大模式:产业发展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和休闲旅游型模式,并提出了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吉林省地市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的必要性,然后利用空间经济学模型对1986-2012年吉林省9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即不同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呈现空间集聚现象,9个地市的农村居民消费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级政府在制定促进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时,要考虑消费引导的空间作用机制。 关键词:地市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鉴于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对佳木斯技师学院学生进行调研及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农业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的主要动机,并提出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以及完善现有培养机制等政策建议。
在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下,消费者对乡村旅游功能凸显为精神与文化的个性化需求,而传统下的旅游产品多供给以满足物质的大众型产品,一方面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同质旅游产品间竞争异常激烈,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突破解决产品间同质化竞争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文化创意的视角,提出乡村旅游开发在资源、产品、模式、文化主题活动、产业链、营销等方面的策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加速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进程,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