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绍中.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21世纪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6(1):11-17. [2] 梁永超,胡峰,杨茂成,等.水稻覆膜旱作高产机理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9,32(1):26-32. [3] 程旺大,赵国平,王岳均,等.浙江省发展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3):197-2000. [5] 魏永霞,何双红,魏永华,等. 控制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10,29(5):98-102 [6] 张自常,李鸿伟,陈婷婷, 等. 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4):4988-4998 [7] 张 耗,剧成欣,陈婷婷,等.节水灌溉对节水抗旱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生理基础[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3):4782-4793 [8] 殷春渊,张 庆,魏海燕, 等. 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基因型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9-50 [9] 刘立军,杨立年,孙小淋, 等. 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生理原因[J].作物学报,2009, 35(9): 1672?1680 [10] 冯涛,杨京平,施宏鑫,等. 高肥力稻田不同施氮水平的氮肥效应和几种氮肥利用率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2(1):60-64 [11] 彭显龙,刘元英,罗盛国,等. 实地氮肥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1):2286-2293 [12] 龚少红,崔远来,黄介生, 等. 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水稻生理指标及产量变化规律[J]. 节水灌溉,2005,2:1-4 [13] 宋桂云,徐正进,贺梅, 等. 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4:44-48 [14] 张满利,陈盈,隋国民, 等. 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230-234 [15] 张耀鸿,张亚丽,黄启为, 等. 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比较[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5):616-621 [16] 杨建昌,袁莉民,常二华,等. 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米品质及籽粒中一些酶活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5, 31(8): 1052–1057 [17] 张荣萍,马均,王贺正, 等. 不同灌水方式对水稻结实期一些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3): 486–495 [18] 孙永健,孙园园,李旭毅, 等. 水氮互作下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J]. 作物学报,2009, 35(11): 2055-2063 [19] 岳寿松,于振文,余松烈,等.小麦旗叶与根系衰老的研究[J]. 作物学报, 1996,22(1): 55–58 [20] 王绍华,曹卫星,丁艳锋, 等.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4): 497–501 [21] 陈新红,刘凯,徐国伟, 等. 结实期氮素营养和土壤水分对水稻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4, 22(1): 48–53 [22] 丁艳锋,刘胜环,王绍华, 等. 氮素基、蘖肥用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4, 30(8): 762–767 [23] 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 等.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8, 34(8): 1409–1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