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活展.糜黍的特性及其在旱作农业中的地位[J].技术研究,1935,(8):16-20 [2] 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物发展研究组.论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科学,1993,26(1):1-12 [3] 林汝法, 陶雍如.发展小杂粮食品,为大市场服务[J].食品工程,1995,(1):4-9,13 [4] 许彦慧.鄂尔多斯市糜黍产量风险评估[J].内蒙古气象,2011,(6):46-48,91 [5] 高俊山,魏仰浩.糜黍耐旱优良品种资源的筛选[J].种子,1991,(3) :4 -7 [6] 王海岗,陈凌,王君杰,等.20份山西糜子种质资源抗旱性综合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36):115-119 [7] 侯保俊,何太.大同市糜黍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4):36-37 [8] 邓聚龙. 灰色控制系统[ 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 348-376. [9] 史宏,刘学义,任冬莲,等.大豆染色体代换系CB 4F 2回交群体的构建及聚类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0 ,25 ( 4 ) :78 -82 [10] 傅永斌,霍阿红,杨素梅,等.不同来源糜子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J].作物杂志,2011(1):104-107 [11] 魏仰浩.我国糜黍生态型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1985(3):18-21 [12] 付永斌,李汝森,霍阿红,等.糜黍主要产量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J].2009,25(3):27-30:27-30 [13] 冯佰利,曾盛名,蒋纪芸,等.品种、播期与肥力对糜子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 1996(5):3-5. [14] 赵敏,王显瑞,赵禹凯,等.播期对黍子产量、生育时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74-76 [15] 王显瑞,赵敏,张野,等.糜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 12 ,16 (4 ):6 -8,20 [16] 闫锋,崔秀辉,李清泉,等.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5 ):37 -39. [17] 张永清,苗果园.不同施肥水平下黍子根系对干旱胁迫的反应[J].作物学报,2006,32(4):601—606. [18] 李玉环,杨明君,谷茂.播期对黍子籽粒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增刊):52-53,55 [19] 傅永斌,霍阿红,杨德智,等.播期和密度对张选1号黍子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3): 81-85. [20] 马德新,魏仰浩.中国糜黍品种生态型研究[J].中国种业,1992(2):17-19,27 [21] 葛维德,赵阳,崔长利.糜子优质品种评价与品质鉴定[J].辽宁农业科学,2011,(4 ):72 -74. [22] 杨如达,杨富,李海,等.山西省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4(5):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