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凡.吉林省农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D].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2012. [2].胡家浩.美、德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的启示[J].开放导报,2008,(05):88-91. [3].朱世桂.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D].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12. [4].高强,孔祥智.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演进轨迹与政策匹配:1978-2013年[J].改革,2013,(04):5-18. [5].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6].王波.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2012.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九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J].新疆农业科技,1991,(01):2-6. [8].朱庆跃.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9].宋瑛. 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影响因素及绩效评价[D].重庆: 西南大学,2014. [10].张娟,张笑寒.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机理及趋势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02):514-517. [11].刘燕群,李玉萍,梁伟红,宋启道,叶露,秦小立. 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 2015,(11):100-104. [12].Kidd A D, Lamers J P A,. Ficarelli P P,et al..Privatis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caveat emptor[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0,16(1):95-102. [13].高峰,赵密霞.美国、日本、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比较[J].世界农业,2014,(04):35-39. [14].王浩.美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中州学刊,1999,(02):22-25. [15].顾瑞兰,杜辉.美国、日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07):7-10. [16].孙明.美国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2. [17].李春海,沈丽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特点和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1,(12):99-102. [18].张世敬.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与财政支持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2014. [19].周立达.日本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特点[J].世界农业,1993,(12):13-14. [20].刘玉梅,田志宏.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国际经验借鉴——基于东亚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经验[J].农业经济,2009,(05):33-34. [21].欧继中. 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D].武汉: 武汉大学,2010. [22].Grossman,G,M,and Helpman,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1 [23].周晓庆.中日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0,(11):70-74. [24].吴菊安.日本、韩国农业经营方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经验及借鉴[J].世界农业,2016,(05):30-34+72. [25].孙亮.美国、韩国、印度的农业合作社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3,(02):22-25. [26].黄正多,李燕.印度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J].南亚研究季刊,2007(4):72-74. [27].周波,万小兵,朱朝晖,唐卫青,万洁.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探析[J].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68-72. [28].董成森,邝力荣,刘胜轩.湖南农业托管服务“全景分析”[J].农村经营管理,2017,(01):38-39. [29].徐更生.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05):52-57. [30].潘盛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三管齐下[J].农村工作通讯,2010,(15):13-15. [31].何菊芳.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92~95 [32].倪彪.农技推广机构与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结合的机制探索[J].基层农技推广,2016,(04):9-10. [33].殷秀萍,王洋,郭翔宇.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 2013,(05):146-149. [34].张华露.农户视角下的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35].王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36].吴胜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综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2,(Z1):85-87+84. [37].叶露,李玉萍,秦小立,刘燕群,梁伟红,宋启道.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模式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5,(09):78-82. [38].刘卫柏.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研究[D].长沙: 中南大学,2013. [39].史培军,李宁,叶谦,等.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4): 428-435. [40].宋治清,王仰麟.城市景观及其格局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2):97-106. [41].高云,詹慧龙,陈伟忠,矫健.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J].灾害学,2013,(03):79-84+184. [42].刘璐.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2016. [43].黄国勤.南方稻田耕作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十大问题[J].耕作与栽培,2009,(03):1-2+5. [44].施建伟.“全托管”: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新创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08):25+2. [45].Manson S M,Jordan N R, Nelson K C ,et al. Modeling 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s on adoption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Software ,2016,75 (C) :388-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