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庆富. 荞麦属植物科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
[2] |
ZHU 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health effects of Tartary buckwheat[J]. Food chemistry, 2016, 203:231-245.
doi: S0308-8146(16)30211-4
pmid: 26948610
|
[3] |
林汝法. 苦荞举要[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3-4.
|
[4] |
张丽君, 马名川, 刘龙龙, 等. 山西省甜荞品种资源的研究[J]. 中国种业, 2014(6):42-45.
|
[5] |
严伟, 张本能. 甜荞部分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18(4):93-96.
|
[6] |
张美莉, 胡小松. 荞麦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功能研究进展[J]. 杂粮作物, 2004, 24(1):26-29.
|
[7] |
杨玉霞. 荞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
[8] |
范昱, 丁梦琦, 张凯旋, 等. 荞麦种质资源概况[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20(4):813-828.
|
[9] |
杨克理. 我国荞麦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作物品种资源, 1995(3):11-13.
|
[10] |
潘凡, 石桃雄, 陈其皎, 等. 苦荞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及其对单株粒重的贡献研究[J]. 植物科学学报, 2015, 33(6):829-839.
|
[11] |
李春花, 王艳青, 卢文洁, 等. 播期对苦荞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8):92-95.
|
[12] |
王炎, 周良, 李振宙, 等. 不同播期对苦荞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17(10):3456-3460.
|
[13] |
高金锋, 张慧成, 高小丽, 等. 西藏苦荞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2):1-5,20.
|
[14] |
李月, 宋志新, 石桃雄, 等. 甜荞品质与生态因子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初报[J]. 广西植物, 2013, 33(4):468-474,495.
|
[15] |
韦爽. 不同苦荞品种植株性状与抗倒伏的关系研究[D].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15.
|
[16] |
孔建平. 喷施多效唑对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农村科技, 2016(6):32-33.
|
[17] |
覃初贤, 覃欣广, 邢钇浩, 等. 广西荞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10):11-17.
|
[18] |
冯慧民. 陕北黄土丘陵区荞麦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1993(8):8-9.
|
[19] |
李春花, 尹桂芳, 王艳青, 等. 云南苦荞种质资源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6):993-999,1007.
|
[20] |
樊冬丽. 山西省荞麦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晋中: 山西农业大学, 2003.
|
[21] |
何伟俊, 曾荣, 白永亮, 等. 苦荞麦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 2019(12):69-75.
|
[22] |
向达兵, 李静, 范昱, 等. 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6):242-247.
|
[23] |
杨明君, 杨媛, 郭忠贤, 等. 旱作苦荞麦籽粒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2):49-50.
|
[24] |
高翔, 郝志萍, 吕慧卿, 等. 荞麦抗倒性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13):6-11.
|
[25] |
金海燕. 广西小杂粮产业现状调查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47(4):691-696.
|
[26] |
汪灿. 荞麦茎秆特性与倒伏的关系及调控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5: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