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抗旱节水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济儒麦25’的选育及性状分析
    王福玉, 陈贵菊, 高秋荣, 邵敏敏, 黄玲, 赵凯, 杨本洲, 张玉丹, 孙雷明, 翟红梅, 王霖
    农学学报    2024, 14 (7): 6-1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18  
    摘要 + 299 )   HTML 6 )    PDF ( 1673KB )( 94 )   

    为了培育干旱年份稳产、丰水年份高产的小麦新品种,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以‘山农2149’为母本,以‘良星619’为父本,成功培育出了小麦新品种‘济儒麦25’。该品种属冬性,株高77.5 cm,株型紧凑,具有抗倒性好,熟相好,籽粒饱满,商品性好,抗旱节水,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等特点。2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为7742.55 kg/hm2,比对照增产4.02%。在2022—2023年山东省小麦旱地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7176.15 kg/hm2,比对照‘山农27’增产5.60%,增产点率100%。2023年12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审麦20230029。‘济儒麦25’小麦新品种的审定,为鲁西南旱地小麦生产提供了品种支撑,并展现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 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综述
    农学学报    2025, 15 (1): 1-6.  
    摘要 + 193 )   HTML 14 )    PDF ( 1018KB )( 60 )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农田污染治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理论与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和难题,从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农业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农业减排固碳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土壤污染防治与健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生物资源利用与多样性等领域展开对策性研讨交流,综述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利于更好地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和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木醋液改良盐碱土壤的研究进展
    尹美莉, 张凯煜, 亢福仁, 高玉林, 张生, 张鑫, 李强, 曹涛涛, 郑洁文
    农学学报    2024, 14 (6): 31-3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41  
    摘要 + 176 )   HTML 8 )    PDF ( 1266KB )( 343 )   

    盐碱土因碱性高、透气性差透水性差、表面容易板结、养分含量低、含有害盐分等导致植物生长受到限制,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则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向盐碱地要粮”。大量研究证明,适宜浓度木醋液可以有效改善盐碱土理化性状,从而提高盐碱土生产力。文章列举了不同种类木醋液理化性质和成分含量,描述了木醋液施用浓度的范围,总结了木醋液施入盐碱土后,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酶活性以及植物生长情况的变化,以为木醋液应用于盐碱土壤中提供理论参考。

    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杨美丽, 王帮太, 鹿红卫, 程建梅, 苏玉杰, 赵树政, 张晓春, 程翠, 秦贵文
    农学学报    2024, 14 (8): 1-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53  
    摘要 + 160 )   HTML 7 )    PDF ( 1334KB )( 104 )   

    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植株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本研究在2021—2022年以中高产玉米品种‘永优1573’、‘永优1593’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密度6.00万、7.50万、9.00万株/hm2。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百粒重呈“快增-慢增”的上升趋势,籽粒灌浆速率呈“先增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灌浆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2 d左右;增加种植密度使理论最大百粒重(a)、籽粒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mean)以及灌浆达到最大速率时的籽粒重(Wmax)均显著降低,且单株产量与百粒重、穗粒数、WmaxRmaxRmean呈显著正相关。授粉后植株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降更显著,灌浆前期植株营养器官比重较大,灌浆中后期植株各器官所占比重依次为籽粒>茎鞘>叶片>穗轴>苞叶,茎鞘干重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增加种植密度使不同玉米品种穗长、穗粗、穗粒数、单株产量降低,秃尖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7.50万株/hm2时最高。品种间差异显著,‘永优1573’百粒重小于‘永优1593’,穗粒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则是前者大于后者,百粒重和穗粒数共同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本研究为中高产玉米品种选择最佳种植密度和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豫北地区夏玉米高效增产也具有指导意义。

    柑橘类水果的贮藏与加工研究进展
    王建辉, 郭伟庆, 郑凡, 张崟, 王新惠, 刘达玉, 唐江
    农学学报    2024, 14 (8): 49-5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asb2023-0164  
    摘要 + 159 )   HTML 5 )    PDF ( 1475KB )( 407 )   

    柑橘是中国第一大类水果,其品种繁多,种植广泛,且以鲜食为主。为了延长鲜果货架期,促进精深加工,提升柑橘企业经济效益,对柑橘贮藏与加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多种保鲜技术在柑橘贮藏中的应用;其次讨论了柑橘传统加工制品与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最新技术;最后展望了柑橘类水果中类黄酮等功能成分的潜在应用价值。根据各产区栽培品种多样性的特点,建议甜橙、柠檬类品种可以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橙、橘等传统加工制品优化非热加工、生物酶法去囊衣等新技术集成应用,药食同源类品种开展功能性成分提取与保健产品研制。综上,针对不同柑橘品种开发合适的贮藏与加工技术,可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促进未来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水稻品种恶苗病抗性评价与筛选
    于艳敏, 武洪涛, 刘海英, 徐振华, 吴立成, 杨忠良, 张书利, 高大伟, 闫平
    农学学报    2024, 14 (7): 1-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15  
    摘要 + 148 )   HTML 14 )    PDF ( 1238KB )( 76 )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南部稻区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性级别及水稻恶苗病田间发病情况,筛选水稻恶苗病抗性品种,采用芽期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分析了60份常规粳稻田间恶苗病发病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恶苗病田间发生程度不同,水稻恶苗病发病率范围为0.8%~39.9%,平均发病率14.6%,筛选到1个高抗水稻品种,26个抗性水稻品种,抗性品种共占73.3%,总体抗感比为11:4,黑龙江省南部水稻品种对恶苗病抗性存在品种间差异,生产上应该提倡种植抗性强的品种以防止病害发生,本研究为病害绿色防控以及水稻恶苗抗病育种提供一定依据。

    干旱及复水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尹逊栋, 吕广德, 陈永军, 钱兆国, 刘嘉, 邹俊丽, 张继波, 江梦圆
    农学学报    2024, 14 (5): 1-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44  
    摘要 + 147 )   HTML 13 )    PDF ( 1265KB )( 70 )   

    为了探究干旱及复水条件下,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4月2日)按照正常补水量(75 mm)的100%(CK)、80%(T1)、50%(T2)、25%(T3)和0%(T4)一次性灌溉,并在开花期(4月26日)统一复水至土壤相对湿度达90%,测定2个生育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和总干物质量,以及各处理的最终产量。结果表明,拔节期干旱胁迫会使冬小麦叶的干物质分配比降低,茎和穗的干物质分配比升高,叶鞘的干物质分配比变化不大,复水后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均能恢复到与对照一致的水平;开花后期植株的穗干物质重和干物质总重降低,T1、T2、T3、T4处理的冬小麦总干物质重相较于CK下降11.3%、16.0%、24.2%、35.0%,穗干物质重下降15.7%、20.0%、26.6%、32.0%;叶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显著降低,叶鞘和茎的花前转运率显著升高;T1、T2、T3、T4处理的冬小麦产量相较于对照分别下降16.2%、24.4%、29.4%、33.0%,穗粒数分别下降9.9%、11.6%、20.0%、23.3%,不孕穗率分别升高6.2、7.5、9.6、8.1个百分点,对千粒重和小穗数影响不大。由此可知,拔节期干旱会导致干物质向茎和穗等储藏器官分配,复水后的总干物质重和穗干物质重显著降低,干旱胁迫程度越重,变化幅度越大;拔节期的干旱胁迫导致穗粒数减少,不孕穗率显著升高,产量显著下降。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生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
    林秋君, 吴限鑫, 邹询, 李广, 王建忠, 郭春景
    农学学报    2024, 14 (8): 24-2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55  
    摘要 + 144 )   HTML 4 )    PDF ( 1179KB )( 143 )   

    为明确花生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情况,通过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汇总花生目前有效登记调节剂种类,并查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花生中调节剂的最大残留限量和检测方法,分析花生生产中主要使用的调节剂的毒性,为下一步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花生产业的出口创汇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提升中国花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花生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角梅‘伊娃夫人’的繁育体系研究
    杜学林, 刘悦明, 伍青, 温志, 刘春琪, 王凤兰
    农学学报    2024, 14 (5): 47-5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25  
    摘要 + 142 )   HTML 6 )    PDF ( 1707KB )( 73 )   

    为明确开花特性和繁育系统对三角梅‘伊娃夫人’有性繁殖的影响,促进其杂交选育与园林应用。采用田间观测法探究其开花物候,同时观测其开花动态过程及花部形态特征;用FDA染色法和液体培养基法测定其花粉活力及离体萌发率;繁育系统则采用形态观测、苯胺蓝染色法及田间杂交试验三者结合的方法共同测定。结果表明:(1)‘伊娃夫人’花被管结构特殊,呈圆筒状,中上部皱缩,两端膨大,阻碍大多数虫媒传粉。(2)‘伊娃夫人’花粉粒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具网状纹路;单药花粉量为1375粒,花粉萌发适宜温度为28℃,花粉具有群体萌发效应。(3)‘伊娃夫人’花粉量与胚珠比为11000,杂交指数为4,结合田间套袋及人工授粉试验结果判断其繁育系统主要为异交类型,需要传粉者。研究结果对三角梅‘伊娃夫人’的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具有一定意义。

    近40年气候变化对甘肃天水梨树产量形成的影响
    刘亮, 许赟恺, 李霖, 贾彬, 李宏伟
    农学学报    2024, 14 (7): 89-9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9  
    摘要 + 141 )   HTML 7 )    PDF ( 1385KB )( 120 )   

    甘肃天水因其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腹地,光热充足,土层深厚,成为中国北方干寒梨区水果生产基地。然而,随全球性气候变暖的趋势,天水地区气象灾害的影响日益严重。特别是对于梨树这样的高大植物,其早花期和长生长周期使其在气候变化面前尤为脆弱,进而影响产量的形成。为掌握气候变化对梨树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40 a来影响天水梨树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发现,影响梨产量的关键农业气象要素主要包括上一年秋季9月下旬的降水量、春季4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以及春末5月上中旬的日照时数。进一步研究表明,秋冬季温度的显著升高以及初春干旱气候的加剧,增加了果树营养耗损,不利花芽的正常发育,从而对果树产量构成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当地果树生产和管理部门在有效利用气候资源及其产业化布局方面提供了决策依据。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杨玉莹, 何珊珊, 王玉斌
    农学学报    2024, 14 (8): 44-4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74  
    摘要 + 140 )   HTML 4 )    PDF ( 1112KB )( 64 )   

    为了探寻实现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有效路径,系统梳理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深入剖析了畜禽资源遗传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结果表明:目前,保护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法规政策不断完善,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初具规模,从业主体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但也面临资源特性挖掘不深,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法规政策支撑薄弱,管理制度缺乏联动;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设施陈旧,保护技术落后;资金扶持力度不足,投入渠道单一等困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资源深度挖掘,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整合部门管理资源;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系;持续推进保种场、保护区及基因库发展建设进程。

    几种药剂对设施番茄烟粉虱的田间防控效果评估
    焦玉霞, 曹增, 左秀峰, 王祥会, 胡英华
    农学学报    2024, 14 (6): 1-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73  
    摘要 + 137 )   HTML 10 )    PDF ( 1217KB )( 98 )   

    研究旨在筛选有效的杀虫剂以控制设施番茄上的烟粉虱,并评估其对后期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种杀虫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比了喷雾法对烟粉虱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供试药剂均对烟粉虱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其中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表现出较优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 d防效均达到84%以上。在增产效果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上述2种杀虫剂处理的后期产量增产率超过30%。此外,这些药剂对作物生长和环境均无不良影响。因此,建议在生产实践中轮换使用这些有效药剂,以实现烟粉虱的有效防控。

    紫色叶片水稻在“稻田画”应用中的品种筛选研究
    陈淑慰, 郑伟才, 李昀哲, 罗敏, 王鸿昌, 莫坚强, 郑芝波
    农学学报    2024, 14 (6): 93-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72  
    摘要 + 135 )   HTML 4 )    PDF ( 3599KB )( 84 )   

    为筛选适合东莞乃至华南地区种植的观赏性佳、抗性强、产量高、性状稳定的彩色稻品种,引进14个紫色叶片的彩色稻品种进行早晚造种植试验,在全生育期调查记录叶色、株高、抗倒性、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同品种早晚造及品种间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早造、晚造的叶色、生育期、株高、产量都有明显差异;14个彩色稻品种(系)间叶色和农艺性状也有显著差别,综合各个性状研究分析,筛选出分别适合早造、晚造种植的彩色稻品种。早造最优推荐为‘省紫’、‘花紫’、‘优紫’和‘紫叶红米’,其次是‘杭紫’、‘坚紫2号’、‘矮紫’和‘英紫’;晚造最优推荐为‘省紫’、‘花紫’和‘优紫’,其次是‘坚紫2号’、‘矮紫’、‘英紫’、‘紫叶红米’、‘江紫1号’、‘江紫2号’和‘紫红1号’;颜色最为好看的是‘英紫’,但它存在植株比较矮小、产量低等问题,为了“稻田画”图案的美观,可以选择小范围应用。研究可用于指导“稻田画”的制作用种,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粮食丰收,推动湾区都市高品质发展。

    基于文献计量的大豆食心虫研究现状分析
    李晓凤, 邹镜竹, 韩子鑫, 丁宁, 史树森, 崔娟, 高宇
    农学学报    2024, 14 (7): 81-8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44  
    摘要 + 133 )   HTML 7 )    PDF ( 1644KB )( 113 )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的5个数据库为数据源,整理出1955年7月—2023年6月在国内外发表的与大豆食心虫相关的文献,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等软件分析大豆食心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外共有383篇研究大豆食心虫的期刊文献,其中包括中文文献344篇、外文文献39篇。国内外文献数量随着时间的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些文献分布在125本期刊中,研究人员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94个研究机构。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国内热点关键词包括防治、发生规律、大豆品种、敌敌畏、赤眼蜂等,国外热点关键词包括抗性基因的鉴定和表达、转基因大豆、赤眼蜂、性信息素等。目前大豆食心虫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应用昆虫学、生理生化、生物学、生态学等。国内大豆食心虫的研究热点与其综合防治技术及抗虫品种的筛选有关,国外的研究热点则与大豆食心虫基因表达等相关。文献分析有助于引导相关科研人员快速了解大豆食心虫领域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大豆食心虫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薄弱环节,选准研究方向,为大豆食心虫的防控提出更加有效的技术措施。

    不同形态氮肥配比对安康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陈剑晖, 朱峰, 柯美福
    农学学报    2024, 14 (6): 13-1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95  
    摘要 + 130 )   HTML 5 )    PDF ( 1158KB )( 92 )   

    为进一步探明不同形态氮肥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研究了铵态氮和硝态氮不同配比对烤烟生育期、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形态处理之间,烟株生育期无明显差异。团棵期不同氮肥形态处理之间农艺性状表现出一定差异,但没有明显规律性。在平顶期,随着铵态氮比例的提高和硝态氮比例的下降,下部烟叶长度和宽度、中部烟叶长度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当铵态氮比例>60%时,中部烟叶宽度下降。铵态氮比例最高时上部烟叶长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不同形态氮肥施用比例对上部烟叶宽度无明显影响。随着铵态氮肥施用比例的提高,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均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以铵态氮:硝态氮比例为7:3处理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最高,但增幅不大。以铵态氮:硝态氮比例≤5:5处理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更为适宜,比例更为协调。随着铵态氮比例的提高和硝态氮比例的下降,烤后烟叶感官质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铵态氮:硝态氮比例为5:5时感官质量评价得分最高,当铵态氮:硝态氮比例大于5:5时感官质量迅速下降。安康烟区兼顾品质和效益的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比为5:5。

    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梁伟森, 储霞玲, 陈俊秋
    农学学报    2024, 14 (6): 83-9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09  
    摘要 + 130 )   HTML 3 )    PDF ( 1289KB )( 121 )   

    蔬菜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其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持。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构建实证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数据样本为2015—202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结果表明:(1)“十三五”时期中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其中的共享、创新、绿色、协调维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开放维度则略有下滑。(2)山东、江苏两省的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处于高水平区间,河北、河南等7个省市处于中高水平,超20个省市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3)产区由大而小的排序为黄淮海与环渤海区>长江区>东北区>西北区>华南区>西南区。(4)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涉农贷款对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保险则是负向影响,数字经济、环境规制对其维度水平具有差异化的显著影响。建议优化蔬菜产业布局,疏通产品流通渠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大产业及保障力度。

    不同生态型基质配比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姚贵军, 王改改, 周军, 宋云, 范园
    农学学报    2024, 14 (7): 73-7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52  
    摘要 + 128 )   HTML 9 )    PDF ( 1230KB )( 92 )   

    明确不同生态型基质配比对草莓生长的影响,为草莓提质增效及有机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以‘甜查理’草莓为试验材料,羊粪、菇渣、秸秆和草炭等按不同体积比混配成栽培基质,对比分析不同基质配比处理对草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基质配比的理化性状均适合草莓生长,处理Ⅲ(羊粪:菇渣:椰糠=1:2:1)下草莓植株生长势最强,其次为处理Ⅰ(羊粪:菇渣:草炭:秸秆=1:1:1:1)和处理Ⅳ(羊粪:菇渣:草炭=2:2:1),处理Ⅴ(羊粪:菇渣=1:2)条件下草莓长势最弱。

    牛至精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王莹, 刘晨曦, 王新炎, 何际芳, 李豪辉, 贾陆, 刘伟, 薛刚
    农学学报    2024, 14 (8): 56-6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62  
    摘要 + 128 )   HTML 5 )    PDF ( 1324KB )( 109 )   

    研究旨在优化传统水蒸气蒸馏和同时蒸馏萃取2种方法提取牛至草中精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参数,并对精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种方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盐基度1%,提取时间度1.5 h,料液比1:6,在该条件下提取得率分别为0.486 g/100 g和0.608 g/100 g。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中烷类16种、烯类6种、醇类4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占比分别为74.366%、6.263%、1.245%、12.684%、0.449%;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精油中烷类20种、烯类9种、醇类5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分别占比60.127%、12.597%、2.795%、22.147%、0.936%。同时蒸馏萃取得到的精油组分种类和主要抑菌成分的含量明显多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组分种类和含量。主要抑菌成分百里香酚、伞花烃、γ-松油烯、香芹酚和α-水芹烯在水蒸气蒸馏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8.492%、3.286%、2.551%、2.143%和0.206%,在同时蒸馏萃取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3.925%、5.218%、4.509%、4.14%和0.36%。采用本研究所得最佳工艺所得精油得率高,可为企业生产制备牛至精油提供参考。

    北京郊区森林康养基地设施现状探析
    张月娟, 张诗宜, 袁庆叶, 王磊, 安涛
    农学学报    2024, 14 (5): 75-8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29  
    摘要 + 127 )   HTML 4 )    PDF ( 1212KB )( 191 )   

    森林康养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为了创造和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增长,调研国内外成熟森林康养基地设施建设情况,研究康养基地发展模式,分析北京郊区典型森林康养基地步道设施、住宿饮食设施、医疗服务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康养课程配套、引导标识设施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和规划情况,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以及认证提供新思路,促进京郊特色旅游业提档升级,推进京郊生态文明建设。

    烤烟光氮空间分布、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对增密的响应
    宗钊辉, 王寒, 李谨诚, 赵伟才, 邓文君, 王维, 余纯强, 王军
    农学学报    2024, 14 (8): 16-2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47  
    摘要 + 127 )   HTML 4 )    PDF ( 1355KB )( 86 )   

    为探究增密对韶关烟区烤烟冠层光氮分布、光合特性及其干物质积累与产值的影响。以‘粤烟97’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密度(M1:10500、M2:13500、M3:16500、M4:19500株/hm2),测定了不同冠层光资源与氮素分布、色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性状。研究发现,随着密度的增加,不同冠层透光率下降,叶绿素含量增加,移栽80 d时M4处理上部叶叶绿素较M1处理增加了26.31%,叶绿素b增幅大于叶绿素a;光合特性与氮素是作物碳氮代谢重要指标,密度增加,烟株光合速率下降,M4处理上部叶较M1处理下降了32.16%~35.83%,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氮素浓度呈下降趋势,但不同时期M4、M3、M2处理中上部叶差异不显著;‘粤烟97’在16500株/hm2时群体叶器官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取得了最高产量与经济效益,与10500株/hm2相比,产量与产值显著提高。合理密植,‘粤烟97’能通过降低叶绿素降解与提高中上部叶氮素分布对抗弱光胁迫下的光合速率下降,促进烟株群体干物质积累能力,获得更高的烟叶产量和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