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南省槟榔种植业发展迅速,产业调整与优化将是其未来发展重点,合理的生产区域布局对于海南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运用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分析海南各市县2005—2022年槟榔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海南槟榔种植规模大幅提高,但单产下降明显,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的测算结果表现为较强的一致性,中部地区琼中、定安、保亭、屯昌等市县槟榔生产比较优势较强,是海南省槟榔生产布局的重点区域。东部传统种植区领先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西部地区整体缺乏比较优势,但上升趋势明显。海南槟榔生产呈现东退西进中部保优格局,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较高的经济利益刺激、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扩散和黄化病等病虫害蔓延。建议合理调整槟榔生产布局、适度控制槟榔种植规模、强化社会化服务、明确食用槟榔制品监管政策、加快推动槟榔产业转型升级。
本研究以引种的6个大果实番茄品种(系)和11个小果实番茄品种(系)为试材,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引种番茄的7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期筛选出综合品质较好的番茄品种(系),为促进当地特色番茄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进的6个大果实番茄品种(系)中,‘GH-148’、‘口感2010’番茄耐低温和高温能力较强,其灰色关联度从高到低为‘口感2012’、‘口感2011’、‘GH-148’、‘口感2010’、‘紫玉黑将军’、‘口感2013’。引进的11个小果实番茄品种(系)中,‘李子番茄’、‘黑珍珠’、‘DH21002’、‘DH21003’、‘紫京珠’、‘紫圣女’、‘紫衣仙女’、‘紫玉小型番茄’番茄耐低温和高温能力较强,其灰色关联度从高到低为‘DH21003’、‘紫玉小型番茄’、‘紫衣仙女’、‘DH21002’、‘黑珍珠’、‘紫京珠’、‘李子番茄’、‘紫千禧6号’、‘千禧’、‘紫千禧9号’、‘紫圣女’。本研究初步筛选出适宜新疆巴州种植的大番茄品种(系)为‘口感2012’,小番茄品种(系)为‘DH21003’。
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作为绿色农业领域的通用动力机械,其动力传动构型简化了机械系统,机组本体更易实现数智化控制,更易推动设施-农艺-农机融合为数智大模型,更易创造沙戈荒设施农业综合效益;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产业还可带动农机芯片制造、农机永磁同步电机、农机动力电池等新兴领域产业链,具有农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特征。中国新能源智能拖拉机技术自主化发展进程与国外同期进行,部分技术已达到并跑、领跑水平,通过总结新能源智能拖拉机技术发展特点,助力中国农业航母行稳致远。本研究首先对新能源智能拖拉机的定义、特点、场景进行介绍,论述其对双碳目标、绿色农业、弯道超车、产业经济、农耕文明方面的中国式发展意义;其次介绍国内外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产品现状,阐述电源管理、驱动系统、一源多用、智源电联等关键技术发展态势;最后提出新能源智能拖拉机发展愿景与对接建议。文章展望了新能源智能拖拉机的能源动力绿色化、驾驶作业无人化、农艺农机融合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助力零碳农机学理论体系构建及零碳农机产品技术落地,力争为农机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近年来根茎类中药材的经济效益持续上涨,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带动根茎类中药材种植机械快速发展,当前种植机械仍然存在种植效率低、适用范围窄以及种植损耗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不断创新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综述,研究了国内外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种植技术和设备研究的现状、发展动态及制约因素,目前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种植主要为半机械化种植和机械化种植,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相关种植机械的结构和种类进行分析总结,对漏播重播检测技术、深松整地技术和覆膜覆土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指出国内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种植上存在规模化种植难实现、种植机械与种植农艺结合不足、关键技术薄弱和药农接受程度低难以推广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后续的发展趋势及方向进行了展望。
为研究邯郸市永年区的土壤发生特征及类型归属,2022年在该区开展了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共采集表层土壤样品616个,剖面土壤样品20个。选取6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根据地貌类型、成土母质、地形部位等因素,分析理化性质和剖面形态特征,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中查询每个剖面的所属分类。通过《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检索后发现,供试剖面中诊断层包括淡薄表层和雏形层、黏化层,诊断特征包括氧化还原特征、岩性特征和石灰性、温性土壤温度状况、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等,供试土壤剖面归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新成土、淋溶土和雏形土3个土纲的4个亚纲、4个土类和4个亚类,初步判定为5个土族6个土系(寨里系、冀窑系等)。并对6个供试土壤剖面针对高级和基层分类单元进行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之间的参比。为在邯郸市全面开展土壤系统分类工作提供先例。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农田污染治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理论与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和难题,从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农业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农业减排固碳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土壤污染防治与健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生物资源利用与多样性等领域展开对策性研讨交流,综述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利于更好地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和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铁线莲属植物在种质资源调查、栽培繁殖、药理作用及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总结铁线莲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因气候条件各异具有区域代表性,分析铁线莲属植物繁育与生态地理响应的关系,得出控温、光照、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良好的培养基质等是提升铁线莲属植物繁育技术的有效手段。同时从资源价值利用方面分析了不同种铁线莲属植物药用化学成分和功效及园林提升构景形式。提出今后应针对开发潜力尚小的铁线莲属植物类群进行资源保护,对现有铁线莲属植物资源中表现优良的种质进行杂交繁育利用等建议。
对四川省的粮食安全现状进行评估,探索耕地保护机制和管控措施。通过对四川省2010—2021年耕地规模、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状况进行分析,构建四川省粮食安全模型,分析全省粮食自给程度,评估四川省及其各市/州粮食安全现状水平。同时,通过构建耕地需求量测算模型,以市/州为单元,基于粮食需求水平与粮食供给水平的预测,在满足基本自给和完全自给的条件下,对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进行定量分析,寻求最优耕地保护面积,提出耕地保护与管控建议。研究表明,目前四川省耕地资源数量可以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全省粮食安全状况良好,但根据粮食自给率预测未来耕地需求量增大,耕地保护压力较大,应采取相关管控措施。
旨在客观遴选2024年度具有影响力和前瞻性的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揭示农业研究热点前沿发展趋势,洞察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国家和机构竞争格局,分析中国农业研究热点前沿发展的优劣势,为推动完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撑。以Web of Science平台SCI论文、CSCD论文以及EI论文数据(2019—2023年)为基础,遴选2024年农业9大学科76个农业研究热点,其中13个研究热点最具前瞻性,被确定为农业研究前沿。
牛蒡根富含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抗菌、抗炎、抗氧化、调节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等功能,被称为“蔬菜之王”、“东洋人参”。本研究着重论述了牛蒡根中多糖、多酚、膳食纤维、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油、木脂素、植物甾醇和五环三萜等活性物质的种类和生理功能,归纳总结了牛蒡根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牛蒡根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牛蒡根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和其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为科学指导蓝莓生产中补光设备的应用,以蓝莓‘优瑞卡’为试材,研究5个光质处理组合对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补光)相比,T2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28 μmol/(m2·s),红光:蓝光=5:1,单根功率27 W,长度1220 mm的灯管)的单果重、纵横径、总花色苷和总黄酮醇含量最大,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T4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21 μmol/(m2·s)、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16 W、长度1080 mm的灯管)的固酸比和糖酸比显著高于对照,果实总酸(柠檬酸、苹果酸、莽草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T5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底部(即蓝莓盆沿处)1列灯,光照强度21 μmol/(m2·s),光谱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16 W,长度1080 mm的灯管]的总糖含量(葡萄糖、果糖、蔗糖)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T4综合得分最高。由此可见,在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为21 μmol/(m2·s)、光谱为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为16 W、长度为1080 mm的灯管,对蓝莓果实品质的综合提升效果最好。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河套灌区向日葵籽仁内在品质和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分期播种试验,记录向日葵发育期,并化验向日葵籽仁亚油酸、油酸等物质的含量。同时,统计向日葵籽粒锈斑发病率、病情指数和葵螟蛀食率,利用Excel分析向日葵籽粒内在品质和籽粒外观品质与气象条件的数值关系。研究表明,开花—成熟期水汽压、相对湿度、日均气温、日照时数、日均最高气温、日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各气候因子与向日葵亚油酸、油酸含量密切相关。对亚油酸的影响多数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特征;对油酸和葵螟啃食率的影响多数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特征,对籽粒锈斑病发病率的影响多数呈指数曲线下降趋势。播种期早晚对向日葵内在品质和外观均有明显影响,兼顾2种都高的播期,应该选在5月25日—6月2日为最佳播期;开花—成熟期日照时数为393.3~396.4.8 h时,可大幅提升向日葵亚油酸含量,降低油酸含量;开花—成熟期平均相对湿度为58%~59%时,向日葵的品质能够明显提升;开花—成熟期平均气温为19.0~20.8℃时,向日葵内在品质和外观均有明显提升;开花—成熟期降水量对向日葵品质有明显影响,当降水量为42~44 mm时,可大幅提升向日葵的亚油酸含量;当降水量为46.9 mm时,葵螟啃食率最低;开花—成熟期降水量、相对湿度、水汽压均与向日葵锈斑病发生指数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水分和湿度的增多,喜旱害虫蓟马数量锐减,因而,锈斑病发病指数随之减少。此项研究在指导向日葵种植优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促进健康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研究烟叶收购过程中快速高效的青杂检测方法,以山东诸城烟叶收购中的青杂检测为研究背景,以提升青杂检测的自动化和高效能为目的,分别对含青烟叶样本、含杂烟叶样本和合格烟叶样本进行数据采集,结合图像识别技术,进行烤烟青杂检测的样本处理和主流检测手段优劣性剖析。利用256段波段高光谱相机获取数据信息,通过调取RGB波段映射RGB颜色空间,进而转换为HSV颜色空间进行叶片含青、含杂率检测。结果显示,通过大量实验测量,获得青杂的HSV颜色色域范围,精确给出青杂色的像素点数,进而给出烤烟叶片青含杂比例。待测烤烟的含青、含杂像素点的精确标注给出可视化的检测结果,结合烟叶RGB图像,使得算法的青杂检测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研究发现,基于高光谱数据和HSV颜色空间的自动化烟叶青杂检测方法,青杂检测算法执行时延在4 s左右,在青杂检测准确率方面已经满足烟叶收购需求。
为收集和了解南阳市农作物资源现状,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与普查收集行动,南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队于2021—2023年走访南阳市4个农业重点县、75个乡(镇)、1241个行政村,并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及分析。结果表明,共收集到濒危、稀有、优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352份,其中粮食作物98份,蔬菜171份,果树30份,经济作物28份,牧草绿肥25份,涉及32科95属131种,收集到的特别珍稀优异农作物资源5份。研究结果为南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可能。
为探索高效纤维素降解菌在农业领域应用研究的新思路,通过检索分析近年来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及产酶优化相关研究的文献,从菌株种类、产酶条件优化研究、复合菌(群)构建和菌(群)在农业应用等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了不同种类菌株筛选策略和优势特点,分析了纤维素降解菌产酶条件优化的原料种类及菌株的各异性,阐述了复合菌(群)构建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综合概括了纤维素降解菌(群)在生物肥料、农作物废弃物、生物能源三个方面的应用概况。提出当前研究在单一菌体所产纤维素酶种类单一、复合菌(群)产酶条件优化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加强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纤维素降解菌的基因库以及降解机制研究等建议,以期为提高纤维素降解菌筛选效率,减少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为实现高淳春茶采摘的“早、新、优、价”,优化高淳地区茶叶采摘时间,助力茶农、茶企降本增效,基于高淳实际情况,建立最适宜有效的开采期预报模型开展高淳春茶开采期相关分析,以应用于实际生产。本研究基于2012—2023年高淳淳青茶园‘乌牛早’首次采摘日序值与同期气象资料,应用积温和逐步回归方法,分别构建积温预报模型和逐步回归预报模型。研究表明,积温预报模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逐步回归预报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实际相比更为理想,其中1月上旬的日平均气温、1月中旬平均相对湿度、1月中旬日照时数以及2月上旬平均温度小于4℃日数均是影响高淳‘乌牛早’开采期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值与实际误差绝对值大部分在1 d以内,逐步回归预报模型具有实际生产指导作用,可为当地茶农茶企实际采摘提供合理精准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讨山西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并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2018—2022年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五台山以农林为切入、以山水为背景、以生态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康养为载体、以旅游为纽带,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融合;受疫情影响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变化波动较大,2022年五台山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C值为0.664,发展水平最高;从各个层面来看,经济层面>生态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还需重点关注社会和文化方面;2021年和2022年耦合协调程度均为良好协调。并提出着力产业提质、丰富产品业态、拓展营销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强化科技支撑和凝聚产业融合等发展优化路径。本研究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评价体系和科学依据。
为研究农兽药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 MRL)标准对中国蜂蜜出口贸易的影响,对中国、欧盟、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现行的农兽药残留限量法规及蜂蜜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了概述,并将中国与上述各国及地区相关限量法规标准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仅在国家标准中对蜂蜜的6项农兽药作了限量规定,而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分别在其国家标准法规中规定了538、79、4、3项农兽药MRL值,中国行业标准规定了13项农兽药MRL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补充了国家标准,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体系相比,中国蜂蜜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相对薄弱。此外,中国与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蜂蜜的农兽药MRL标准中种类及数量均存在差异,但符合中国实际国情。为了避免蜂蜜出口受阻,可以参考与中国有蜂蜜贸易往来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为中国在修订蜂蜜的农兽药MRL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空间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已建设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不平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北地区,全省及不同区域在空间上均呈集聚分布形态。核密度估计显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依托的“一心三核”集聚连片分布格局。(2)广东省各地市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布不均衡。其中,珠三角地区的地市差距最大,粤北地区差距相对较小。县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广东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存在明显的集聚区域,有3个县区高—高集聚比较明显,分别是珠三角地区的黄埔区,粤西地区的化州市、电白区。(3)广东省主要依托种植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且多以粮油种植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类型共同发展。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集聚核心存在差异,但“多点集聚”的总体特征较稳定。(4)农田总量、水利灌溉、农业专业村镇、农业龙头企业等12个因素对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空间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各因素之间存在双因子增强交互作用,其中农业龙头企业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一系列因素交互协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可从空间规划、制度设计以及地方建设等方面推动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