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青贮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晓光, 史桂清, 刘春阁, 吴鹏, 王荣焕, 陕红, 冯培煜, 成广雷
    农学学报    2023, 13 (7): 20-2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18  
    摘要 + 631 )   HTML 19 )    PDF ( 1114KB )( 277 )   

    青贮玉米有着“饲料之王”的美誉,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奶牛的日粮配方中一般占到粗饲料的80%左右。近几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2016年全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约100万hm2,2018年达到167万hm2,2020年增长至200万hm2以上。青贮玉米审定品种数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国家及省级审定青贮玉米品种7个,2019年则达到峰值50个。从全国调研的种植成本及利润分析来看,种植青贮玉米的收益比较可观,中国现已初步形成青贮玉米种子企业、青贮生产企业、青贮消费企业等循环产业链,但仍缺乏强有力的职能部门和产业组织快速推动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超越产业链条部门利益的具有权威性的青贮玉米产品评价及定价机制。随着中国畜牧业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全株青贮玉米利用率和转化效率“双高作物”认识逐步增强,青贮玉米在成为奶牛主要日粮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成为肉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优质饲料,青贮玉米产业将迎来新一波发展。

    国审玉米新品种‘永优988’选育模式探究
    鹿红卫, 杨美丽, 苏玉杰, 程建梅, 赵树政, 秦贵文, 张文成
    农学学报    2023, 13 (5): 10-1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57  
    摘要 + 460 )   HTML 4 )    PDF ( 957KB )( 122 )   

    ‘永优988’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以欧洲硬粒改良系T1932为母本、自选改良系浚85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国审玉米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审定。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亲本来源及特性、品种参试的产量表现及抗逆性、抗病性和品质分析等。提出品种选育要重视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同时加强逆境选择提升品种生态适应性,最终培育出高产优质、广适耐密、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

    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研究现状与趋势
    李嘉航, 王绍新, 许洛, 李中建, 王宝宝, 冯健英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1-1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57  
    摘要 + 308 )   HTML 17 )    PDF ( 3278KB )( 162 )   

    为全面深入了解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相关研究在国内和国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2022年收录有关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领域的文献(5150篇)为样本,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居于该领域总研究量榜首,中国紧随其后,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近年来中国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已经赶超美国,并且每年保持100篇以上的发文量。Agronomy Journal期刊发文量最多,共计230篇,在学术界影响力最大。中国学者刘鹏发文数量最多,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贡献最大,与其他作者合作也较为紧密。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中国北方居多,各区域机构之间的合作仍有待加强。在该领域,鲜食和青贮等专用型玉米、氮水利用效率、可持续农业、机械化管理、土壤性质、产量损失、数学模型、秸秆利用等是近年来研究热点问题。

    不同小麦品种类胡萝卜素含量比较分析
    孙鑫, 崔正勇, 李新华, 杨在东, 刘颖, 孙明柱, 张天雨, 李鹏, 宋华东
    农学学报    2023, 13 (6): 1-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40  
    摘要 + 283 )   HTML 12 )    PDF ( 1342KB )( 160 )   

    类胡萝卜素是影响小麦面粉及面制品颜色和营养品质的重要因素,具有抗氧化、防癌症、预防夜盲症等功能。为了研究不同品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用‘19Q1121’‘鲁原502’‘济麦22’‘鲁研128’‘鲁原309’为实验材料,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串联质谱(MS/MS)的方法,测定类胡萝卜素的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主要成分有叶黄素、玉米黄质类、角黄素、叶黄素棕榈酸酯、叶黄素二棕榈酸酯、叶黄素油酸酯等。其中,‘鲁原309’叶黄素的含量为7.45 μg/g,明显高出其他品种。本试验获得了培育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小麦新品种的方法,为小麦营养品质改良奠定了基础。

    分期播种对夏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崔兆韵, 邹俊丽, 杨荣光, 石兆鹏
    农学学报    2023, 13 (5): 1-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46  
    摘要 + 229 )   HTML 16 )    PDF ( 1213KB )( 168 )   

    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种时期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登海60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播种时期:5月31日(播期1,S1)、6月10日(播期2,S2)、6月20日(播期3,S3)和6月30日(播期4,S4),研究不同年份气候背景下不同时期播种对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不同年份间、不同播种时期夏玉米产量表现不同,2018年夏玉米S3田间产量较高,2019年S1产量最高,并且其产量高于其他年份,2020年S2产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播期。玉米群体产量与积温显著相关,果穗粗与降水显著相关,与日照极显著相关;果穗长与日照显著相关。不同播期对籽粒蛋白质、脂肪及淀粉含量产生影响,对粗纤维含量影响较大,积温与籽粒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显著相关,日照与籽粒淀粉含量显著相关。播期对株高影响相对较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适期播种可有效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及生物量,2018年S2和S3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水平,尤其S3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本年度其他播期,收获期穗部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高于其他播期。适期播种能够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提高夏玉米对光、温、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光合同化物由叶片向穗的转运,提高籽粒灌浆速率,从而有效增加粒重并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谷子水浸液对谷莠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赵娜, 李国瑜, 李国清, 丛新军
    农学学报    2024, 14 (4): 1-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8  
    摘要 + 226 )   HTML 3 )    PDF ( 1290KB )( 24 )   

    为探究谷子与谷莠子生长之间的化感作用,本试验以‘金选6号’谷子水浸液、‘大狗尾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水浸液对谷莠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表现为“低促高抑”。原液处理下种子发芽率较对照降低13.888%,化感效应指数为-0.139。原液、10倍稀释液处理下根芽长及鲜干重等综合效应指数分别为-0.070、-0.034,表现出化感抑制作用,且植株全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OD均低于对照。50、100倍稀释液处理下种子发芽率较对照增加33.333%、11.117%,根芽长及鲜干重等综合效应指数为0.275、0.153,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其中50倍稀释液促进作用最强,植株全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OD均与对照差异显著。谷田中常伴有大量谷莠子生长,此研究结果将为幼苗期去除谷莠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淄博地区适宜与玉米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初报
    刘蔚霞, 路笃旭, 卢振宇, 张超, 翟吉庆, 翟乃家, 王光明
    农学学报    2024, 14 (4): 7-1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3  
    摘要 + 226 )   HTML 2 )    PDF ( 1344KB )( 26 )   

    为了推动淄博市玉米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丰富多元化种植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同玉米品种与不同大豆品种间作的综合性状表现,初步筛选出适宜当地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在同一气象环境条件下,间作模式下玉米大斑病、黑粉病发病等级较轻,其他性状差别不大;‘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中早熟耐荫大豆品种生育期较其他品种短1~3 d,对点蜂缘蝽抗性强,主茎高度、节数和底荚高度适中且稳定,单株粒重较其他品种高0.53~1.72 g,产量分别较其他品种高88.81~214.59 kg/hm2。综合来看,‘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品种适宜用于淄博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

    鳞翅目昆虫生物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全林发, 姚琼, 董易之, 徐淑, 池艳艳, 陈炳旭
    农学学报    2023, 13 (9): 38-4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97  
    摘要 + 210 )   HTML 7 )    PDF ( 1940KB )( 165 )   

    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昆虫生命活动和行为中有着明显的昼夜和季节的节律性周期变化——生物钟(circadian clock)。鳞翅目昆虫是当前物种最丰富的昆虫群体,包括蝴蝶和飞蛾约16万种,其中近70%的重要农林害虫属于鳞翅目。而鳞翅目昆虫生物钟的研究进展对于深入剖析鳞翅目昆虫丰富多变的生理行为调控机制,有效开展鳞翅目经济昆虫的生产及农林害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昼夜节律生物钟对鳞翅目昆虫孵化与取食、生长与变态、生殖与滞育、求偶与迁飞等生理行为的影响,重点概述了鳞翅目昆虫生物钟分子调控机制、生物钟与内分泌激素协同调控机制等重要研究进展,并基于生物钟原理探讨了鳞翅目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关系及重要生态意义,展望了将生物钟理论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和经济昆虫饲养改良的应用前景。

    魔芋种芋繁育模式、方法及区划研究进展
    蔡阳光, 段龙飞, 覃剑锋, 郭邦利, 陈国爱, 张百忍
    农学学报    2023, 13 (10): 1-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47  
    摘要 + 208 )   HTML 9 )    PDF ( 1327KB )( 110 )   

    文章概述了目前国内魔芋种芋繁育的主要模式、方法和区划,包括利用大田、林下、设施化及庭院化的繁育模式,根状茎或小球茎、切块、植物组培及实生种子的繁育方法,以及4个主区和6个亚区的繁育区划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合理布局魔芋品种,创新发展适宜套种魔芋的经济林、果林及繁育设施;同时,集成了山地魔芋抗旱防涝栽培技术,生物多样性和多元立体套种抑草防草技术以及魔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套种技术等,改进和创新魔芋种芋的繁育模式和方法,扩大魔芋适种区域,促进魔芋产业在西南山区更好更快发展。

    棉花抗逆性鉴定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郑曙峰, 王延琴, 徐道青, 彭军, 阚画春, 刘小玲, 王维, 陈敏, 李淑英
    农学学报    2023, 13 (6): 5-1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87  
    摘要 + 201 )   HTML 8 )    PDF ( 1278KB )( 124 )   

    棉花是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布区域广,生产周期长,受生态逆境胁迫影响大。培育和筛选抗逆性强的棉花品种是减少逆境灾害的主要途径,而研究棉花品种的抗逆性鉴定技术和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作物抗逆性鉴定的基本方法,分析了棉花干旱、渍涝、盐碱、高温热害和低温冻害冷害等5种常发易发非生物逆境(生态逆境)抗逆性鉴定的鉴定时期、鉴定方法、鉴定指标和抗逆性判定级别等,总结了抗逆性鉴定标准制定和标准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框架和内容等。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研究基于光谱/高光谱等新技术的快速便捷无损抗逆性鉴定、复合逆境下抗逆性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直接找出相关抗逆基因并以此来进行抗逆性鉴定等技术。

    玉米大豆间作对大豆农艺、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赵小光, 赵兴忠, 刘颢萌, 肖金平, 张璞, 张雅蕾, 王丽萍
    农学学报    2023, 13 (8): 18-2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22  
    摘要 + 193 )   HTML 9 )    PDF ( 1189KB )( 123 )   

    为阐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选取7个大豆品种与玉米品种‘陕单650'进行间作种植,分析了间作和单作模式下大豆品种各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大豆的株高、结荚高度和主茎节数比单作大豆高,但单株荚数和结荚密度比单作大豆低,间作大豆的生育期比单作大豆长;间作大豆的粗脂肪和蛋白质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单作大豆降低,而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比单作大豆低,百粒重在不同的品种间变化规律不一致,7个大豆品种在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比单作模式平均低49.88%。通过各性状的分析,为我们在不同的区域筛选合适大豆品种进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持。

    江南地区大棚草莓产量预报模型研究
    李清斌, 仲鹏志, 魏莎莎, 黄新, 陈磊, 孙军波, 曹艳艳
    农学学报    2023, 13 (5): 66-7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26  
    摘要 + 178 )   HTML 8 )    PDF ( 1114KB )( 136 )   

    研究旨在建立以浙江慈溪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气候相似区域无加温大棚草莓产量预报模型。根据冬春季大棚草莓主要生育期和果实生长发育生理特性,以2011—2021年浙江省设施农业气象试验站(慈溪)大棚草莓产量统计数据、产量形成期大棚内各小气候要素气象资料为研究基础,采用多项式预报法,构建基于有效积温和辐热积等小气候关键因子与产量的多元回归模型,从而建立江南地区大棚草莓产量预报模型。所建产量预报模型平均精度达95.3%,最低精度在90%以上,有较好精度,可提供较为准确的大棚草莓年产量预报信息,可为江南地区大棚草莓及其他气候相似区大棚果蔬作物生产过程中的产量预报提供参考。

    膜下滴灌种植关键水对冬马铃薯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尹亚敏, 孔维博, 范春梅, 彭尔瑞
    农学学报    2023, 13 (6): 11-1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72  
    摘要 + 175 )   HTML 4 )    PDF ( 1281KB )( 114 )   

    云南冬马铃薯生育期为旱季,作物需水量难以得到充分保障,通过灌溉可以补充作物需水,但是灌水节点和灌水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明确。试验通过膜下滴灌在齐苗期、开花期、淀粉积累期进行不同灌水处理,寻找最佳灌水时段和最优灌水量。结果表明:灌水时段选择齐苗期和开花期2次灌水,单次灌水量为72 m3/hm2时,冬马铃薯产量最高(58790 kg/hm2),商薯率最优(95.6%),经济效益最好(84059.71元/hm2)。通过试验证明,云南冬马铃薯灌水关键期为齐苗期和开花期,单次灌水量72 m3/hm2为冬马铃薯种植关键水的最佳灌水量。

    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
    刘骞, 沈菁, 刘军, 陈鑫, 程运斌
    农学学报    2023, 13 (5): 44-4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69  
    摘要 + 172 )   HTML 2 )    PDF ( 1142KB )( 119 )   

    为研究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摄入风险,开展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上的1年6地规范残留试验,气相色谱法(GC-ECD)分析样品,采用农药残留联席会议的方法评价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膳食摄入风险。在咪鲜胺的添加水平为0.02、0.1、1 mg/kg时,咪鲜胺在姜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7%~87%,相对标准偏差为3%~13%。在咪鲜胺添加水平为0.05、0.5、1、10 mg/kg时,咪鲜胺在芹菜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5%~114%,相对标准偏差为3%~6%。咪鲜胺在芹菜中的半衰期为6.1~6.8 d。一般人群对咪鲜胺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67331 mg,膳食摄入风险概率为106.9%。试验结果显示,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中国普通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不在可接受范围内,本试验为咪鲜胺的合理使用、科学监管及制定咪鲜胺在芹菜和生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提供试验数据依据。

    漫灌条件下增施腐殖酸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孙兴权, 黄鹤鸣, 刘宏, 许山河, 刘羿男, 卢平, 袁修堂, 郑武, 王柱石
    农学学报    2023, 13 (5): 28-3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60  
    摘要 + 172 )   HTML 18 )    PDF ( 1154KB )( 92 )   

    为优化漫灌条件下的烤烟配套施肥措施,提高种烟收益,改善烟叶品质,以基肥的形式增施不同用量的水溶性腐殖酸,研究其对烤烟种植收益、常规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和感官质量的影响。与常规施肥相比,增施900 kg/hm2腐殖酸,烤烟产量增加12.35%,产值提高17.16%,净效益提高9.31%,综合经济性状表现最好。腐殖酸增施量与烤烟产量、产值和增施净效益符合二次相关关系,试验最高产量、产值和增施净效益对应的最优增施量分别为924.56、935.94、706.46 kg/hm2。增施腐殖酸使烤烟烟碱含量显著提高21.53%~43.06%,氯离子含量显著降低24.80%~55.20%,显著改善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对酮、醇、酸和酯(内酯)类致香物质含量和致香物质总量有提高作用,使烟叶新植二烯与其他类别致香物质总量的比值不同程度降低。增施腐殖酸有利于提高单料烟香气量,增添焦香或干草香韵,但用量高于900 kg/hm2会降低感官评吸质量。在漫灌栽培条件下,添加706~900 kg/hm2的水溶性腐殖酸可兼顾种植收益和初烤烟叶品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浅析数字农业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中的应用
    杨玲
    农学学报    2023, 13 (6): 97-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52  
    摘要 + 171 )   HTML 13 )    PDF ( 1025KB )( 155 )   

    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特点,阐述了数字农业技术可在以下几方面助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生产过程管控、监管效能提升和产销顺畅对接等。结合数字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从统筹主体登录、突出推进重点、开展生产经营主体分类指导和强化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餐厨废弃物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李丹, 王京文, 袁杭杰, 商小兰, 黄越, 尉吉乾
    农学学报    2023, 13 (6): 39-4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80  
    摘要 + 167 )   HTML 5 )    PDF ( 1138KB )( 90 )   

    通过探讨餐厨废弃物土壤调理剂对改良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的综合效果,旨在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不同施用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餐厨废弃物土壤调理剂能有效改善土壤pH,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养分含量,具有较好地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用。但土壤水溶性盐含量整体随调理剂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存在盐分积累的风险。此外,由于该调理剂氮含量较高,施用量过高使水稻生长存在贪青晚熟、倒伏较严重等情况,导致产量下降。综合分析土壤改良、盐分积累和水稻增产,T3和T4处理效果较好。

    基于CNKI的草莓中文文献计量学研究
    孙飞虎, 梁榕, 李青云, 薛占军, 王鑫鑫
    农学学报    2023, 13 (5): 82-8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22  
    摘要 + 167 )   HTML 4 )    PDF ( 1788KB )( 130 )   

    以“草莓”为主题词,检索CNKI数据库中1990—2020年草莓的文献信息,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年度发文量、研究作者及机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评价。同时概述草莓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结果表明,草莓研究的发文量增长迅速,以品质与产量为前提,栽培技术、新品种、施肥制度、病虫害防治、连作障碍为草莓研究领域内的热点,未来研究热点可能侧重于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新品种选育、基因表达分析。由于对草莓连作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晰,今后仍需深入研究连作对土壤生态的影响。

    基于岭回归的河西走廊中部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
    白青华, 殷雪莲, 王静, 张洁, 褚超, 李学军
    农学学报    2023, 13 (5): 96-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52  
    摘要 + 167 )   HTML 8 )    PDF ( 1175KB )( 134 )   

    为了构建基于气象要素的甘肃省甘州区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探索应用了岭回归分析的方法。在合理选取预测因子的基础上,对预测因子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进行诊断,为了克服预测因子共线性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选择岭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共线性的处理和模型构建,应用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选取的预测因子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通过岭回归分析建立的日光低温预测模型可以克服预测因子间由于共线性问题对模型参数造成的影响,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3℃)的准确率为98.4%,决定系数(R2)为0.8543和均方根误差(RMSE)为0.7849℃,模型精度较好。基于岭回归分析法建立的日光温室低温预测模型能够对当地日光温室低温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预测。

    2017—2021年间中国登记油菜品种的主要性状演变分析
    曹小东, 陆晏天, 郑国强, 同晓丽, 高静茹, 赵佳男, 尚丽平, 李保军, 王灏, 任军荣
    农学学报    2023, 13 (5): 21-2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53  
    摘要 + 163 )   HTML 7 )    PDF ( 1356KB )( 94 )   

    为了探寻油菜品种选育发展趋势,以期为育种方向提供参考和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整理2017—2021年594个国家登记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信息,综合解析登记品种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结果表明:登记品种生育期呈缩短趋势,年际间平均缩短2.3 d;品种产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增产60.90 kg/hm2;主要性状株高、千粒重、含油量以年均增加2.83 cm、0.07%、0.67%的趋势呈上升状态;其余指标变化相对平稳。相关性分析显示,生育期与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产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每角粒数、千粒重紧密关联,其余各性状间的不同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出了对总体方差累计贡献率达71.44%的5个主成分,其中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和芥酸等是造成这些品种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近年来育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更加早熟,产量和含油量稳步提高,未来育种的目标应以改良千粒重、每角粒数及含油量等性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