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植物保护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二氢卟吩铁浸种对水稻生长与增产效应研究
    张国, 于居龙, 凌鸿, 姚克兵, 余向阳, 程金金, 朱凤, 周晨, 束兆林, 赵来成
    农学学报    2024, 14 (3): 34-3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asb2023-0028  
    摘要 + 43 )   HTML 1 )    PDF ( 1365KB )( 22 )   

    为探明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浸种后对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及使用剂量。以‘南粳9108’为供试水稻品种,将水稻种子在不同浓度0.02%二氢卟吩铁SP浸种处理,以0.0016% 28-表高芸苔素内酯AS和0.136%赤·吲乙·芸苔SP为对照药剂,清水浸种为空白。分别在水稻苗期、分蘖期和成熟期调查其生长状况,并在收获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0.02%二氢卟吩铁浸种不影响水稻发芽,但浓度升高会降低水稻出苗率;0.02%二氢卟吩铁浸种可提高水稻秧苗鲜重、根数及水稻分蘖率;0.02%二氢卟吩铁稀释15000~10000倍浸种能增加水稻穗长、实粒数,提高水稻产量。因此,采用0.02%二氢卟吩铁15000~10000倍液浸种,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水稻生产中可扩大示范应用。

    基于Maxent和ArcGIS加拿大一枝黄花适生区预测
    常悦, 李玉静, 李周旭, 韩红英, 石金梅, 李良涛
    农学学报    2024, 14 (3): 40-4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7  
    摘要 + 41 )   HTML 3 )    PDF ( 2174KB )( 21 )   

    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中国的适生区及其分布影响因素,以利于有效防控,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对加拿大一枝黄花2041—2060、2061—2080气候模式下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当前适生区预测AUC值为0.933,模型预测结果理想;适生区分布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影响;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中地区,以上海市全域、江苏省中南部、安徽省中部、江西省北部、湖南省东部、湖北省东部以及浙江省部分地区和沿海海岸线为主。随着时间推移,2041—2060年相比较于当前,高、中适生区的面积增加106.04万km2,低适生区增加110.62万km2;2061—2080年,高、中适生区的面积与当前相比增加110.99万km2,低适生区增加111.55万km2。总体来说,未来气候变化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适生区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建议相关部门基于其潜在适生区的变化趋势制定响应的分级管理策略,以防止进一步扩散。

    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杨斌, 郑嘉诚, 阎雄飞
    农学学报    2024, 14 (2): 23-2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88  
    摘要 + 70 )   HTML 7 )    PDF ( 1205KB )( 24 )   

    筛选出防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高效、低毒和安全的杀虫剂,为绿盲蝽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食料浸渍法和田间喷雾法,分别测定了噻虫嗪、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和蛇床子素,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毒力均随杀虫剂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对绿盲蝽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噻虫嗪>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蛇床子素,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绿豆田用药3 d后,300 mg/L噻虫嗪和600 mg/L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田间防效均已达到75%以上。在绿豆田用药7 d后,600 mg/L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300 mg/L噻虫嗪和1000 mg/L阿维菌素,田间防效均超过70%,1600 mg/L苦参碱田间防治效果为58.94%,1600 mg/L鱼藤酮和1600 mg/L蛇床子素田间防效约为50%。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均有防治效果,噻虫嗪和阿维菌素对绿盲蝽防治效果较好,建议用于绿盲蝽大田防治。

    蚕豆象综述
    敏玉霞, 毛玉萍, 柳慧玲, 尚永芳
    农学学报    2024, 14 (2): 30-3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69  
    摘要 + 54 )   HTML 3 )    PDF ( 1359KB )( 51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豆生产国,而蚕豆象是为害蚕豆的主要害虫,通常感染率为3%~10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信息化学物质是生物释放的能引起其他生物行为或生理反应的化学物质,在昆虫取食、寻找配偶、定向寄主、产卵等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分布、形态特征、生活史、发育策略及化学生态学等方面对蚕豆象作了全面的综述,重点介绍了信息化学物质在蚕豆象综合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为蚕豆象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对棉田杂草防除效果及安全性
    张华崇, 赵树琪, 闫振华, 戴宝生, 黄晓莉, 张欣, 李蔚
    农学学报    2024, 14 (1): 34-3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31  
    摘要 + 66 )   HTML 0 )    PDF ( 1150KB )( 30 )   

    为筛选出适宜本地区土壤处理的除草剂。通过大田小区试验,采用土壤封闭处理,对比分析了7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棉花安全性和杂草防除的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不同药剂处理对‘冈棉11号’出苗率和第一果枝结位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鲜重、株高和果枝数有增加趋势,表明试验药剂对棉花安全。田间药效结果显示,复配剂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WP)+33%二甲戊灵乳油(EC)、50%扑草净WP+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和50%扑草净WP+50%乙草胺EC对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均具有较好防效,45 d平均鲜重防效分别为83.32%、84.08%、80.57%,与单剂处理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持效期较长,建议3种复配剂作为土壤处理除草剂用于棉田杂草防除。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宋晓兵, 黄峰, 崔一平, 彭埃天, 岳茂峰
    农学学报    2024, 14 (1): 39-4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40  
    摘要 + 67 )   HTML 0 )    PDF ( 1453KB )( 26 )   

    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产业的毁灭性病害,带病苗木、带菌接穗和田间病株是病害的初侵染源,建立一套病原菌超灵敏检测方法对柑橘黄龙病的早期预警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柑橘黄龙病亚洲种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建立基于微滴数字PCR技术的检测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灵敏度和检测准确性。结果表明,研究建立的柑橘黄龙病亚洲种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其检测灵敏度是荧光定量PCR的10倍。建立的微滴数字PCR检测技术为柑橘种质资源的早期黄龙病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不同虫态草地贪夜蛾的毒力比较
    周超, 张勇, 梁超, 马冲, 杨丽娜, 任宏
    农学学报    2023, 13 (12): 34-3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21  
    摘要 + 73 )   HTML 0 )    PDF ( 1262KB )( 47 )   

    为明确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不同虫态草地贪夜蛾的敏感性,采用浸卵法、浸叶法、饲喂毒营养液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幼虫、成虫毒力。结果表明,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均不影响卵的发育,但可以明显降低初孵幼虫存活率;四氯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毒力最高,LC50值为0.12 mg/L,其次是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分别为溴氰虫酰胺毒力的33.83、5.21、2.24倍;对成虫敏感性最高的是氯虫苯甲酰胺,为6.20 mg/L,其次是四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敏感性最低,为25.96 mg/L。采用3种生测方法测定了不同虫态草地贪夜蛾对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敏感性,可以为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治和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西南糯红高粱抗炭疽病资源筛选及病情危害研究
    应恒, 张继伟, 殷勇, 张林, 张德银, 周俊辉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23-2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72  
    摘要 + 106 )   HTML 1 )    PDF ( 1641KB )( 66 )   

    明确西南高粱炭疽病病级与为害程度的关系,筛选出高粱抗炭疽病种质资源,为抗炭疽病育种奠定材料基础。通过人工培养炭疽病菌强致病力菌株ZG-FS-1进行大田喷雾接种,按病害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以确定抗性等级。再与未接种组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粒重损失率以及发芽损失率。92份高粱资源中,有高抗(HR)资源10份,抗病(R)资源10份,中抗(MR)资源5份,感病(S)资源20份,高感(HS)资源47份。高抗(HR)资源、抗病(R)资源、中抗(MR)资源、感病(S)资源、高感(HS)资源穗粒重平均损失率分别为4.37%、6.69%、8.89%、34.12%和52.50%,千粒重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81%、2.98%、5.59%、14.56%和28.89%,发芽率平均损失率分别为0.97%、5.40%、5.76%、11.11%和20.46%。高粱炭疽病不仅导致高粱大幅减产,还导致高粱种子发芽率降低。高粱炭疽病抗性可通过人工接种准确鉴定,筛选出的抗性资源可作为抗性遗传改良的育种材料。

    烟草根结线虫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郭山虎, 张锦韬, 张志红, 肖勇飞, 邓志雄, 何志明, 徐塞, 朱永立, 向蓉蓉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29-3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75  
    摘要 + 130 )   HTML 2 )    PDF ( 1234KB )( 46 )   

    为探究烟草根结线虫绿色防控的技术,在根结线虫病频发的区域,采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以及功能微生物菌剂进行烟草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经过对比分析,筛选出防病效果明显的防治措施。生物有机肥、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生防菌剂合理配施能够促进烟株生长,提高烟草经济性状,改善烟叶品质。不同处理均对根结线虫防治具有一定作用,“生物有机肥+10%噻唑膦+根据地6号生防菌剂”防控效果最佳,为96.96%;“生物有机肥+淡紫紫孢菌+根据地6号生防菌剂”和“生物有机肥+10%噻唑膦”这2个模式的防控效果差不多,分别为85.43%、84.11%;“生物有机肥+淡紫紫孢菌”这一模式与其他3个处理相比防控效果较差,仅为72.85%。“生物有机肥+10%噻唑膦+根据地6号生防菌剂”这一施肥模式对能有效提高烟叶的品质,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效果最佳。

    二氢卟吩铁拌种和喷雾对花生生长与增产效应研究
    张新凤, 张国, 于居龙, 束兆林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35-4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06  
    摘要 + 104 )   HTML 1 )    PDF ( 1331KB )( 62 )   

    为探讨二氢卟吩铁拌种和喷雾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明确使用剂量。采用不同浓度二氢卟吩铁对花生拌种及在不同生长期喷雾2种方式处理。结果表明,二氢卟吩铁种子拌种和喷雾均能促进花生生长、分枝,增加单株的角果数,提高果仁重,分别增加花生产量12.38%~14.29%和33.33%~55.87%。从经济角度考虑,拌种适宜用量为每千克花生0.02%二氢卟吩铁SP 0.20~1.00 g,喷雾适宜使用浓度0.02%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1000~5000倍。

    甘薯茎腐病田间症状识别与快速镜检诊断研究
    张莉丽, 王丽, 谢关林, 余山红
    农学学报    2023, 13 (6): 32-3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17  
    摘要 + 153 )   HTML 6 )    PDF ( 2148KB )( 109 )   

    为寻找一种适应基层植物检疫站应用的甘薯茎腐病产地检疫方法,以有效控制其传播与蔓延。通过多年田间发病全程观察及对甘薯茎腐病306份茎部和270份其他部位样本的显微镜检查并与传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比较和验证。研究表明甘薯茎腐病症状识别加显微镜喷菌现象观察能准确区分甘薯细菌性茎腐病与其他病原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明确了甘薯茎腐病初发病期的茎基水渍状斑始现时是镜检最佳和最有效时期,茎部是显微镜镜检的最佳部位。初期甘薯茎腐病症状识别加显微镜镜检喷菌现象的方法与传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匹配的准确率在98%~100%。这一方法不但准确、快速、简便、直观,而且适于国内基层植检站应用。

    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
    刘骞, 沈菁, 刘军, 陈鑫, 程运斌
    农学学报    2023, 13 (5): 44-4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69  
    摘要 + 172 )   HTML 2 )    PDF ( 1142KB )( 117 )   

    为研究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摄入风险,开展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上的1年6地规范残留试验,气相色谱法(GC-ECD)分析样品,采用农药残留联席会议的方法评价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膳食摄入风险。在咪鲜胺的添加水平为0.02、0.1、1 mg/kg时,咪鲜胺在姜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7%~87%,相对标准偏差为3%~13%。在咪鲜胺添加水平为0.05、0.5、1、10 mg/kg时,咪鲜胺在芹菜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5%~114%,相对标准偏差为3%~6%。咪鲜胺在芹菜中的半衰期为6.1~6.8 d。一般人群对咪鲜胺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67331 mg,膳食摄入风险概率为106.9%。试验结果显示,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中国普通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不在可接受范围内,本试验为咪鲜胺的合理使用、科学监管及制定咪鲜胺在芹菜和生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提供试验数据依据。

    四川丘区旱作农药高效减量施用与绿色替代技术研究进展
    符慧娟, 李星月, 易军, 李其勇, 罗聪聪, 张鸿
    农学学报    2023, 13 (4): 39-4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210  
    摘要 + 173 )   HTML 8 )    PDF ( 1118KB )( 153 )   

    农药减量施用和绿色替代技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了适宜四川丘区农业生产的农药高效减量施用和绿色替代技术(化学农药零施用技术、农药节约减量施用技术和农药精准高效施用技术)。(1)化学农药零施用技术是通过物理、生物和农业措施等达到不施农药防治病虫害目的;(2)农药节约减量施用技术主要通过开发高效农药品种和添加高效助剂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施用;(3)农药精准高效施用技术即在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做到“八准”施药,以求使用最少的药剂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科学高效的农药施用和绿色替代技术是实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为四川丘区农业高效绿色生产提出了病虫防控研究与技术指导意见。

    中国植原体病害的状况、分布及多样性研究进展
    王晓燕, 张荣跃, 李庆红, 李婕, 李银煳, 单红丽, 卢文洁, 李文凤, 黄应昆
    农学学报    2023, 13 (3): 58-6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08  
    摘要 + 202 )   HTML 4 )    PDF ( 1790KB )( 168 )   

    植原体是引起众多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原核致病菌,能引起许多重要粮食作物、蔬菜、果树、观赏植物和林木严重病害,造成巨大损失。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植原体病害的状况、分布及多样性,最终实现植原体病害的科学防控,归纳总结了中国植原体病害的研究历史、经济重要性、症状特点、流行传播、鉴定方法、地域分布及多样性等。提出了今后应从抗性资源筛选、抗病基因鉴定,基因组特征、致病机理、病害流行学、防治方法和昆虫传毒机理等方面开展植原体病害研究的建议。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成套实用技术
    张俊喜, 成晓松, 孔令军, 葛兆建, 彭青, 王凯, 李红阳, 顾慧玲, 高波, 孙星星, 胡积祥, 蒋颖洁, 王凡
    农学学报    2023, 13 (2): 15-1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81  
    摘要 + 266 )   HTML 7 )    PDF ( 1188KB )( 183 )   

    21世纪以来,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Pests and Diseases)成为农业科技界的研究应用热点。笔者数十年连续不间断对江苏稻田病虫害绿色防控田间应用进行了研究,根据亲身实践,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的农业防控措施包括选种、种子检疫、菌源清理、虫源防控、栽培控制等,生物防控措施包括天敌控虫、生物农药使用等,化学药剂防控措施包括种子处理、苗期、分蘖期、拔节期、破口期、抽穗期、灌浆结实期使用等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制定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用技术简明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提高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落地率。

    覆草对桃园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王旭东
    农学学报    2022, 12 (11): 11-1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26  
    摘要 + 141 )   HTML 4 )    PDF ( 1220KB )( 105 )   

    覆草是果园生态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覆草园害虫和天敌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果园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清耕园相比,覆草园天敌数量显著较高,而且靠近麦田的覆草园天敌数量明显高于其他覆草园,覆草对害虫的控制效果明显;覆草桃园节肢动物的物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性指数等都明显大于清耕桃园,而且苜蓿覆草桃园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三叶草覆草桃园。

    诱集植物在棉花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刘晓, 耿军, 邢茂德, 刘萍, 刘超
    农学学报    2022, 12 (10): 21-2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209  
    摘要 + 144 )   HTML 4 )    PDF ( 1110KB )( 100 )   

    受转基因棉大面积种植的影响,棉田害虫结构发生了变化,随之引起的棉田防治策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是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棉田种植诱集或驱避植物可有效减轻害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研究发现,目前可应用于棉田的诱集或趋避植物有30余种,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大致分为传统诱集植物、保育天敌诱集植物和害虫忌避植物。本研究综述了通过种植诱集或忌避植物来控制棉田害虫和增加天敌数量的方法,为棉田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水稻细条病的发生发展及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刘维, 刘芳丹, 陆展华, 卢东柏, 王石光, 王晓飞, 薛皦, 何秀英
    农学学报    2022, 12 (10): 15-2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48  
    摘要 + 253 )   HTML 8 )    PDF ( 1154KB )( 212 )   

    近年来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对水稻的危害程度愈发严重,极大地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为了保证水稻安全生产,合理得当的防治措施和抗病品种的培育应用在生产上显得尤为重要。归纳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病症状、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细条病菌的分离鉴定、水稻抗细条病材料的发掘与鉴定、抗细条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当前加强植物检验检疫、合理施肥控水、实时大田监控均能有效防治细条病的发生发展,而鉴定抗细条病水稻材料、克隆并利用抗病基因进行抗病品种的培育是控制该病害最有利的手段。

    高粱炭疽病研究进展
    韦丽纯, 李赟, 陈合云, 郑学强, 刘合芹, 刘秀慧, 邹桂花
    农学学报    2022, 12 (9): 25-3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59  
    摘要 + 260 )   HTML 13 )    PDF ( 1073KB )( 227 )   

    高粱作为中国主要的酿造原料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整个生育期中均可发病,且在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栽种地区更易发生和流行,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引起产量的大幅下降和籽粒品质的劣变。多年来,高粱病理学家和育种家对高粱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分离、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发生原因、寄主抗性利用和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为炭疽病的生化防控以及培育抗炭疽病品种奠定了基础。开展高粱炭疽病研究,发掘更丰富多样的优异抗性种质资源,减少农药使用,不仅可以满足中国高粱产业对天然有机高粱原料的巨大需求,还可以推动高粱生产向高产优质转变。对高粱炭疽病的分布和发病症状、炭疽病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流行原因、抗性资源鉴定和高粱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认识高粱与炭疽病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高粱炭疽病研究提供参考。

    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学研究进展
    李廷刚, 巩东营, 张倩倩
    农学学报    2022, 12 (9): 31-3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38  
    摘要 + 227 )   HTML 7 )    PDF ( 1086KB )( 161 )   

    黄萎病是棉花生长中的主要病害,严重制约着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不断提高。选育棉花抗黄萎病品种是克服这一难题最为经济、高效、环保的策略。植物抗病性遗传解析是抗病育种的基础。为了加快棉花抗黄萎病育种进程亟需开展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学研究,本研究归纳了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规律、抗性QTL定位和抗病基因挖掘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目前对于棉花抗黄萎病遗传学研究还远不能满足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需求。与此同时,在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材料选择、遗传群体构建和定位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