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鱼类栖息地保护技术研究进展
    洪玉珍, 孟顺龙, 陈家长
    农学学报    2023, 13 (3): 82-8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221  
    摘要 + 532 )   HTML 12 )    PDF ( 1160KB )( 4492 )   

    为进一步促进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综述了国内外鱼类栖息地评估方法和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发展概况,归纳了常用的鱼类栖息地评估方法,总结了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项目中运用的技术,分析了现有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全面的鱼类栖息地评估方法和修复措施的建议,以期为从事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作物智慧栽培学——信息-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的新农科
    顾生浩, 温维亮, 卢宪菊, 王传宇, 郭新宇
    农学学报    2023, 13 (2): 67-7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217  
    摘要 + 423 )   HTML 18 )    PDF ( 1550KB )( 3662 )   

    在社会发展进入万物智联新时代、农业科学步入数据密集型知识发现的新阶段和智慧农业技术成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的背景下,传统作物栽培学理论技术体系已无法满足智慧栽培发展的需要,亟需加快与其他相关学科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发展作物智慧栽培学。本研究首先阐述了作物智慧栽培的内涵和特征,然后阐明了作物智慧栽培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学科体系,最后提出了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围绕智慧栽培中“联接、感知、认知、管控”四大关键环节开展重大科学发现、前沿技术突破和产业模式创新,构建智慧栽培理论技术体系,推动传统栽培向智慧栽培转型升级,有助于实现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科普现状及挑战
    李寅秋, 管思佳, 杨津津, 马一杏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88-9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24  
    摘要 + 301 )   HTML 8 )    PDF ( 1155KB )( 3091 )   

    农业科普不仅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重要桥梁,更是实现全民农业科学素质提升的关键。研究旨在探索推进中国农业科普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以期为农业科普发展适应现阶段多元化需求提供可行性建议。主要依据2021年中国科普统计数据,从农业科普人才队伍、传播渠道、基地、经费等角度,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科普数据比较,分析当前中国农业科普的现状及问题。总的来说,目前中国农业科普发展整体向好,无论是队伍、渠道和基地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在科普内容供给、趣味性、专用设施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推动中国农业科普发展需要充分优化配置农业科普已有资源,完善新媒体在农业科普方面的运用,实现市场主体的多元投入与农业科普人才的多方参与。

    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研究现状与趋势
    李嘉航, 王绍新, 许洛, 李中建, 王宝宝, 冯健英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1-1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57  
    摘要 + 583 )   HTML 27 )    PDF ( 3278KB )( 2798 )   

    为全面深入了解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相关研究在国内和国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2022年收录有关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领域的文献(5150篇)为样本,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居于该领域总研究量榜首,中国紧随其后,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近年来中国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已经赶超美国,并且每年保持100篇以上的发文量。Agronomy Journal期刊发文量最多,共计230篇,在学术界影响力最大。中国学者刘鹏发文数量最多,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贡献最大,与其他作者合作也较为紧密。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中国北方居多,各区域机构之间的合作仍有待加强。在该领域,鲜食和青贮等专用型玉米、氮水利用效率、可持续农业、机械化管理、土壤性质、产量损失、数学模型、秸秆利用等是近年来研究热点问题。

    五味子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与前景
    郑晓霞, 赵姝婷, 王荣灿, 侯微
    农学学报    2023, 13 (1): 44-5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60  
    摘要 + 627 )   HTML 10 )    PDF ( 1173KB )( 2141 )   

    随着中药被广泛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多的中药有效成分出现在养肤护肤的化妆品产品中。五味子作为东北道地药材,可药食两用,具有多种保健和治疗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五味子活性成分的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其药食保健作用受到了公众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献研究表明五味子中木脂素、挥发油、有机酸和多糖类等天然成分能较好的清除自由基,可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延缓衰老等,但其在化妆品领域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对五味子在化妆品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五味子在化妆品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2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分析解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
    农学学报    2023, 13 (3): 6-9.  
    摘要 + 299 )   HTML 17 )    PDF ( 1063KB )( 1945 )   
    中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综述
    王洪钦, 王力甲, 刘晨, 姜燕令
    农学学报    2022, 12 (12): 76-8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42  
    摘要 + 1279 )   HTML 27 )    PDF ( 985KB )( 1653 )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为区域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并探讨中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主要对农产品品牌化的作用、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概括了农产品品牌化对提高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推进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探讨了中国“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地域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水平,推动质量兴农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巨菌草的饲用价值及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王靖宇, 王崴, 高欣梅, 徐兴健, 福英, 李乌日吉木斯, 王英杰, 乌日力格, 郭龙玉, 张淑艳
    农学学报    2023, 13 (3): 76-8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10  
    摘要 + 273 )   HTML 3 )    PDF ( 1110KB )( 1351 )   

    文章归纳了巨菌草生物学与营养特性、饲用价值方面、生态治理与修复等技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巨菌草在畜牧业中的价值优势以及在科尔沁沙地治理中的应用潜力,并分析了当前巨菌草研究已存在的问题。科尔沁沙地退化严重,生态脆弱。巨菌草对沙化土壤、退化土壤、贫瘠土壤有良好修复作用,对科尔沁沙地生态改善有较好的利用价值。巨菌草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强、根系发达与应用广泛等特点,应加快菌草产业与现代农业经济相融合,改善居民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二氢卟吩铁拌种和喷雾对花生生长与增产效应研究
    张新凤, 张国, 于居龙, 束兆林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35-4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06  
    摘要 + 298 )   HTML 2 )    PDF ( 1331KB )( 1301 )   

    为探讨二氢卟吩铁拌种和喷雾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明确使用剂量。采用不同浓度二氢卟吩铁对花生拌种及在不同生长期喷雾2种方式处理。结果表明,二氢卟吩铁种子拌种和喷雾均能促进花生生长、分枝,增加单株的角果数,提高果仁重,分别增加花生产量12.38%~14.29%和33.33%~55.87%。从经济角度考虑,拌种适宜用量为每千克花生0.02%二氢卟吩铁SP 0.20~1.00 g,喷雾适宜使用浓度0.02%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1000~5000倍。

    鳞翅目昆虫生物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全林发, 姚琼, 董易之, 徐淑, 池艳艳, 陈炳旭
    农学学报    2023, 13 (9): 38-4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97  
    摘要 + 780 )   HTML 12 )    PDF ( 1940KB )( 1257 )   

    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昆虫生命活动和行为中有着明显的昼夜和季节的节律性周期变化——生物钟(circadian clock)。鳞翅目昆虫是当前物种最丰富的昆虫群体,包括蝴蝶和飞蛾约16万种,其中近70%的重要农林害虫属于鳞翅目。而鳞翅目昆虫生物钟的研究进展对于深入剖析鳞翅目昆虫丰富多变的生理行为调控机制,有效开展鳞翅目经济昆虫的生产及农林害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昼夜节律生物钟对鳞翅目昆虫孵化与取食、生长与变态、生殖与滞育、求偶与迁飞等生理行为的影响,重点概述了鳞翅目昆虫生物钟分子调控机制、生物钟与内分泌激素协同调控机制等重要研究进展,并基于生物钟原理探讨了鳞翅目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关系及重要生态意义,展望了将生物钟理论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和经济昆虫饲养改良的应用前景。

    抗根肿病大白菜材料SSR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兰梅, 张丽琴, 徐学忠, 胡靖锋, 杨红丽, 杨鼎, 李崇娟, 和江明
    农学学报    2023, 13 (12): 20-2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53  
    摘要 + 206 )   HTML 4 )    PDF ( 2307KB )( 1244 )   

    为了明确抗根肿病大白菜材料CCR12049中的抗病基因,进一步开发分子标记。以高抗根肿病的高代自交系大白菜CCR12049、高感根肿病的高代自交系大白菜CM12081、CCR12049和CM12081杂交得到的F1及F1自交构建的F2分离群体为试材,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抗病材料中的根肿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36对引物在2个亲本和F1中初步筛选出4对有多态性的引物,在F2中进一步验证,发现只有1对(cr-26)在F2中的扩增结果与表型鉴定一致;2个亲本及F1的PCR产物测序比对发现,在95~111 bp这个位置,抗病亲本和F1的序列完全相同,但是感病材料在这个位置出现了17个碱基(TCTCTATCTCTTACGCA)的缺失。可以推断抗病材料可能是由于这17个碱基的插入从而表现出抗病性,该标记可以将抗感材料区分开,该标记可以作为一个初步筛选白菜抗根肿病的SSR分子标记来利用。

    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张慧颖, 王颖, 韩成贵
    农学学报    2022, 12 (10): 44-5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42  
    摘要 + 799 )   HTML 45 )    PDF ( 1100KB )( 1087 )   

    针对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改良中的应用,笔者简述了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优点,回顾了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品种改良中的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了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及品质改良中的主要应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可以更好地了解转基因植物,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和发展。

    基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姜科植物快繁体系的研究进展
    翟彩娇, 程玉静, 仇亮, 王小秋, 刘水东, 王康
    农学学报    2023, 13 (4): 71-7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37  
    摘要 + 414 )   HTML 14 )    PDF ( 1229KB )( 1079 )   

    为解决姜科植物繁殖系数低、种性退化等问题,扩大姜科植物的繁殖规模,提高品种自身抗逆性和增产潜力,有效建立姜科植物的离体快繁体系,总结了基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部分姜科植物离体快繁体系构建过程中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处理、丛生芽和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与分化和生根培养条件,阐述了姜科植物离体快繁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同时对植物组织培养在姜科植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姜科植物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数字经济赋能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分析
    丁慧媛, 王寿辰
    农学学报    2024, 14 (1): 90-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60  
    摘要 + 275 )   HTML 4 )    PDF ( 1394KB )( 1067 )   

    新时期,抓住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山东省16地市2015—2021年的面板数据,准确测度全省及16地市数字经济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及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山东省数字经济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区域间差异明显;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数字经济通过提升人才资源发展潜力、地区创新发展活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门槛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数字经济渗透度、提升农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对策建议。

    论农村科普作品的基本要素及创作技法
    边全乐, 包书政, 廖丹凤, 张楠, 王长海, 王爱姣
    农学学报    2022, 12 (11): 76-8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46  
    摘要 + 291 )   HTML 4 )    PDF ( 1271KB )( 1062 )   

    农村科学普及离不开农业农村题材的科普作品创作。当前农村科普作品尚存在4个方面问题:热衷单纯农技推广,疏于“四科”全面传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相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科普理念落后,表现手法陈旧,缺乏科普作品基本要素;多数作品内容雷同,选题水平低层次重复,同质化、低端化、教材化、丛书化严重。农村科普作品创作要突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精准性、趣味性、可读性、通俗性、文艺性10个基本要素。可用问答法、阐述法、五步法、推理法等4种方法进行创作。以科技文化相结合、科学艺术相融合为导向,创作中要掌握好6种技巧:“3-M”是原则,故事情节不可少,幽默风趣是佐剂,数字表述有艺术,修辞手法很重要,命题写作有技巧。最后,对6个典型农村题材科普精品创作特色进行了剖析鉴赏。

    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
    刘骞, 沈菁, 刘军, 陈鑫, 程运斌
    农学学报    2023, 13 (5): 44-4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69  
    摘要 + 306 )   HTML 3 )    PDF ( 1142KB )( 1050 )   

    为研究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摄入风险,开展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上的1年6地规范残留试验,气相色谱法(GC-ECD)分析样品,采用农药残留联席会议的方法评价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膳食摄入风险。在咪鲜胺的添加水平为0.02、0.1、1 mg/kg时,咪鲜胺在姜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7%~87%,相对标准偏差为3%~13%。在咪鲜胺添加水平为0.05、0.5、1、10 mg/kg时,咪鲜胺在芹菜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5%~114%,相对标准偏差为3%~6%。咪鲜胺在芹菜中的半衰期为6.1~6.8 d。一般人群对咪鲜胺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67331 mg,膳食摄入风险概率为106.9%。试验结果显示,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中国普通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不在可接受范围内,本试验为咪鲜胺的合理使用、科学监管及制定咪鲜胺在芹菜和生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提供试验数据依据。

    分期播种对夏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崔兆韵, 邹俊丽, 杨荣光, 石兆鹏
    农学学报    2023, 13 (5): 1-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46  
    摘要 + 372 )   HTML 17 )    PDF ( 1213KB )( 971 )   

    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种时期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登海60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播种时期:5月31日(播期1,S1)、6月10日(播期2,S2)、6月20日(播期3,S3)和6月30日(播期4,S4),研究不同年份气候背景下不同时期播种对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不同年份间、不同播种时期夏玉米产量表现不同,2018年夏玉米S3田间产量较高,2019年S1产量最高,并且其产量高于其他年份,2020年S2产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播期。玉米群体产量与积温显著相关,果穗粗与降水显著相关,与日照极显著相关;果穗长与日照显著相关。不同播期对籽粒蛋白质、脂肪及淀粉含量产生影响,对粗纤维含量影响较大,积温与籽粒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显著相关,日照与籽粒淀粉含量显著相关。播期对株高影响相对较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适期播种可有效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及生物量,2018年S2和S3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水平,尤其S3叶面积指数均高于本年度其他播期,收获期穗部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高于其他播期。适期播种能够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提高夏玉米对光、温、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光合同化物由叶片向穗的转运,提高籽粒灌浆速率,从而有效增加粒重并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杨斌, 郑嘉诚, 阎雄飞
    农学学报    2024, 14 (2): 23-2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88  
    摘要 + 307 )   HTML 8 )    PDF ( 1205KB )( 951 )   

    筛选出防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高效、低毒和安全的杀虫剂,为绿盲蝽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食料浸渍法和田间喷雾法,分别测定了噻虫嗪、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和蛇床子素,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毒力均随杀虫剂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对绿盲蝽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噻虫嗪>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蛇床子素,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绿豆田用药3 d后,300 mg/L噻虫嗪和600 mg/L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田间防效均已达到75%以上。在绿豆田用药7 d后,600 mg/L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300 mg/L噻虫嗪和1000 mg/L阿维菌素,田间防效均超过70%,1600 mg/L苦参碱田间防治效果为58.94%,1600 mg/L鱼藤酮和1600 mg/L蛇床子素田间防效约为50%。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均有防治效果,噻虫嗪和阿维菌素对绿盲蝽防治效果较好,建议用于绿盲蝽大田防治。

    果树废弃枝条资源化处理研究现状
    李婧骅, 孙一丹, 梁嘉宜, 李梅芳
    农学学报    2023, 13 (10): 31-3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38  
    摘要 + 303 )   HTML 8 )    PDF ( 1190KB )( 927 )   

    随着中国果园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果树废弃枝条数量日渐增长。果树废弃枝条蕴含丰富的矿物质,是宝贵的生物资源,但是,目前不当利用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综述了果树枝条利用概况和处理研究现状,归纳果树废弃枝条资源化处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今后果树废弃枝条处理的深入探索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四川丘区旱作农药高效减量施用与绿色替代技术研究进展
    符慧娟, 李星月, 易军, 李其勇, 罗聪聪, 张鸿
    农学学报    2023, 13 (4): 39-4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210  
    摘要 + 323 )   HTML 9 )    PDF ( 1118KB )( 912 )   

    农药减量施用和绿色替代技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了适宜四川丘区农业生产的农药高效减量施用和绿色替代技术(化学农药零施用技术、农药节约减量施用技术和农药精准高效施用技术)。(1)化学农药零施用技术是通过物理、生物和农业措施等达到不施农药防治病虫害目的;(2)农药节约减量施用技术主要通过开发高效农药品种和添加高效助剂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施用;(3)农药精准高效施用技术即在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做到“八准”施药,以求使用最少的药剂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科学高效的农药施用和绿色替代技术是实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为四川丘区农业高效绿色生产提出了病虫防控研究与技术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