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农业科普现状及挑战
    李寅秋, 管思佳, 杨津津, 马一杏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88-9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24  
    摘要 + 254 )   HTML 8 )    PDF ( 1155KB )( 2558 )   

    农业科普不仅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重要桥梁,更是实现全民农业科学素质提升的关键。研究旨在探索推进中国农业科普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以期为农业科普发展适应现阶段多元化需求提供可行性建议。主要依据2021年中国科普统计数据,从农业科普人才队伍、传播渠道、基地、经费等角度,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科普数据比较,分析当前中国农业科普的现状及问题。总的来说,目前中国农业科普发展整体向好,无论是队伍、渠道和基地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在科普内容供给、趣味性、专用设施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推动中国农业科普发展需要充分优化配置农业科普已有资源,完善新媒体在农业科普方面的运用,实现市场主体的多元投入与农业科普人才的多方参与。

    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研究现状与趋势
    李嘉航, 王绍新, 许洛, 李中建, 王宝宝, 冯健英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1-1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57  
    摘要 + 515 )   HTML 26 )    PDF ( 3278KB )( 2471 )   

    为全面深入了解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相关研究在国内和国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2022年收录有关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领域的文献(5150篇)为样本,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居于该领域总研究量榜首,中国紧随其后,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近年来中国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已经赶超美国,并且每年保持100篇以上的发文量。Agronomy Journal期刊发文量最多,共计230篇,在学术界影响力最大。中国学者刘鹏发文数量最多,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贡献最大,与其他作者合作也较为紧密。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中国北方居多,各区域机构之间的合作仍有待加强。在该领域,鲜食和青贮等专用型玉米、氮水利用效率、可持续农业、机械化管理、土壤性质、产量损失、数学模型、秸秆利用等是近年来研究热点问题。

    数字经济赋能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分析
    丁慧媛, 王寿辰
    农学学报    2024, 14 (1): 90-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60  
    摘要 + 216 )   HTML 4 )    PDF ( 1394KB )( 1023 )   

    新时期,抓住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山东省16地市2015—2021年的面板数据,准确测度全省及16地市数字经济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及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山东省数字经济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区域间差异明显;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数字经济通过提升人才资源发展潜力、地区创新发展活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山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门槛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数字经济渗透度、提升农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对策建议。

    二氢卟吩铁拌种和喷雾对花生生长与增产效应研究
    张新凤, 张国, 于居龙, 束兆林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35-4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06  
    摘要 + 220 )   HTML 2 )    PDF ( 1331KB )( 975 )   

    为探讨二氢卟吩铁拌种和喷雾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明确使用剂量。采用不同浓度二氢卟吩铁对花生拌种及在不同生长期喷雾2种方式处理。结果表明,二氢卟吩铁种子拌种和喷雾均能促进花生生长、分枝,增加单株的角果数,提高果仁重,分别增加花生产量12.38%~14.29%和33.33%~55.87%。从经济角度考虑,拌种适宜用量为每千克花生0.02%二氢卟吩铁SP 0.20~1.00 g,喷雾适宜使用浓度0.02%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1000~5000倍。

    中国青贮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晓光, 史桂清, 刘春阁, 吴鹏, 王荣焕, 陕红, 冯培煜, 成广雷
    农学学报    2023, 13 (7): 20-2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118  
    摘要 + 832 )   HTML 25 )    PDF ( 1114KB )( 866 )   

    青贮玉米有着“饲料之王”的美誉,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奶牛的日粮配方中一般占到粗饲料的80%左右。近几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2016年全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约100万hm2,2018年达到167万hm2,2020年增长至200万hm2以上。青贮玉米审定品种数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国家及省级审定青贮玉米品种7个,2019年则达到峰值50个。从全国调研的种植成本及利润分析来看,种植青贮玉米的收益比较可观,中国现已初步形成青贮玉米种子企业、青贮生产企业、青贮消费企业等循环产业链,但仍缺乏强有力的职能部门和产业组织快速推动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超越产业链条部门利益的具有权威性的青贮玉米产品评价及定价机制。随着中国畜牧业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全株青贮玉米利用率和转化效率“双高作物”认识逐步增强,青贮玉米在成为奶牛主要日粮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成为肉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优质饲料,青贮玉米产业将迎来新一波发展。

    鳞翅目昆虫生物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全林发, 姚琼, 董易之, 徐淑, 池艳艳, 陈炳旭
    农学学报    2023, 13 (9): 38-4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97  
    摘要 + 564 )   HTML 12 )    PDF ( 1940KB )( 795 )   

    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化,昆虫生命活动和行为中有着明显的昼夜和季节的节律性周期变化——生物钟(circadian clock)。鳞翅目昆虫是当前物种最丰富的昆虫群体,包括蝴蝶和飞蛾约16万种,其中近70%的重要农林害虫属于鳞翅目。而鳞翅目昆虫生物钟的研究进展对于深入剖析鳞翅目昆虫丰富多变的生理行为调控机制,有效开展鳞翅目经济昆虫的生产及农林害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昼夜节律生物钟对鳞翅目昆虫孵化与取食、生长与变态、生殖与滞育、求偶与迁飞等生理行为的影响,重点概述了鳞翅目昆虫生物钟分子调控机制、生物钟与内分泌激素协同调控机制等重要研究进展,并基于生物钟原理探讨了鳞翅目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关系及重要生态意义,展望了将生物钟理论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和经济昆虫饲养改良的应用前景。

    抗根肿病大白菜材料SSR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兰梅, 张丽琴, 徐学忠, 胡靖锋, 杨红丽, 杨鼎, 李崇娟, 和江明
    农学学报    2023, 13 (12): 20-2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53  
    摘要 + 173 )   HTML 3 )    PDF ( 2307KB )( 769 )   

    为了明确抗根肿病大白菜材料CCR12049中的抗病基因,进一步开发分子标记。以高抗根肿病的高代自交系大白菜CCR12049、高感根肿病的高代自交系大白菜CM12081、CCR12049和CM12081杂交得到的F1及F1自交构建的F2分离群体为试材,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抗病材料中的根肿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36对引物在2个亲本和F1中初步筛选出4对有多态性的引物,在F2中进一步验证,发现只有1对(cr-26)在F2中的扩增结果与表型鉴定一致;2个亲本及F1的PCR产物测序比对发现,在95~111 bp这个位置,抗病亲本和F1的序列完全相同,但是感病材料在这个位置出现了17个碱基(TCTCTATCTCTTACGCA)的缺失。可以推断抗病材料可能是由于这17个碱基的插入从而表现出抗病性,该标记可以将抗感材料区分开,该标记可以作为一个初步筛选白菜抗根肿病的SSR分子标记来利用。

    果树废弃枝条资源化处理研究现状
    李婧骅, 孙一丹, 梁嘉宜, 李梅芳
    农学学报    2023, 13 (10): 31-3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38  
    摘要 + 258 )   HTML 8 )    PDF ( 1190KB )( 760 )   

    随着中国果园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果树废弃枝条数量日渐增长。果树废弃枝条蕴含丰富的矿物质,是宝贵的生物资源,但是,目前不当利用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综述了果树枝条利用概况和处理研究现状,归纳果树废弃枝条资源化处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今后果树废弃枝条处理的深入探索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桃果实品质动态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王璐瑶, 闫锦涛, 刘涛, 李静楠, 陈维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49-5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65  
    摘要 + 197 )   HTML 4 )    PDF ( 1322KB )( 585 )   

    为提高桃品质并确定最佳采收期,以‘久保’为供试材料,分析果实的单果重、果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多元回归法建立果实品质与关键气象因子的综合模型。结果表明:桃果实单果重和果径生长发育动态呈现“慢—快—慢”阶段性特征,且均符合Logister曲线,单果重增长极大值出现在花后91 d,纵径增长极大值出现在花后66 d,横径增长极大值出现时间比纵径推迟5 d;随着果实的成熟,硬度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逐渐加快,可滴定酸含量先小范围波动后迅速下降。结合回归分析结果可判定,果实品质主要受≥18℃积温、≥24℃积温、日均气温和累计日照时数的共同影响。在≥18℃积温≥1170.21℃、≥24℃积温≥769.23℃、日均气温≥27.00℃、累计日照时数≥318.89 h条件下,果实品质达到最佳成熟度。

    探地雷达技术在土壤性质探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富美玲, 朱向明, 段文标
    农学学报    2024, 14 (4): 93-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14  
    摘要 + 229 )   HTML 9 )    PDF ( 1375KB )( 553 )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中小尺度近地传感技术,因其具有信息量大、分辨率高、空间连续性好等优点在土壤性质探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系统介绍探地雷达在探测土壤性质原理的基础上,概述了正演模拟方法与目前应用广泛的土壤介电模型,归纳了探地雷达技术在土壤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土壤层次、土壤压实、土壤盐分)探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讨论了该技术在实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实地探测影响因子复杂,难以分离,数据解译复杂且具有主观性,大部分研究仅停留在定性或半定量阶段等。最后针对探地雷达在土壤学领域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其不足与展望:随着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探地雷达在土壤特性探测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的工具。旨在为探地雷达在土壤性质探测应用中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种烤烟移栽新方式——杯罩式移栽技术
    李震, 陈维林, 马莹, 文宏, 王行诗, 林叶春, 蔡凯, 高维常
    农学学报    2023, 13 (10): 56-6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45  
    摘要 + 168 )   HTML 3 )    PDF ( 1570KB )( 545 )   

    为了揭示杯罩式移栽技术替代地膜应用的特征、优势和局限性。以专用杯罩和配套地膜为试材,研究了杯罩和覆膜2种移栽方式对烤烟产量产值、烟叶品质及生产成本的影响。烤烟杯罩移栽技术通过“微型温室”效应,发挥了增温保墒和防虫避雹作用,形成了类型、外观、功能产品特性和育苗、穴栽、扣杯、取杯农艺标准。与覆膜移栽相比,虽然在高海拔、冷凉条件下有功能局限性,但是杯罩移栽平均产量增加75.40 kg/hm2,平均产值提高2770.75元/hm2,塑料材料使用减少60.00%,用工减少63.40%,表现出较大的减工降本、绿色环保优势,已累计推广超过7万hm2。杯罩式移栽作为移栽技术的革新,为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提供了新的模式,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同播期对小麦‘泰科麦31'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崔兆韵, 邹俊丽, 徐祎, 尹逊栋, 吕广德
    农学学报    2023, 13 (8): 11-1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28  
    摘要 + 232 )   HTML 7 )    PDF ( 1476KB )( 530 )   

    为明确不同播期对小麦新品种‘泰科麦31'干物质积累转运、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结构的影响,于2019—2021年小麦生长季进行‘泰科麦31'不同播期试验。设置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和10月30日4个播期,依次记作SD1、SD2、SD3和SD4,测定不同播期下‘泰科麦31'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结构。系统分析了‘泰科麦31'不同播量对其干物质积累转运、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D2处理下‘泰科麦31'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中拔节到开花阶段和开花到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在SD2处理下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为SD2>SD1>SD3>SD4;在越冬期和返青期,播期对‘泰科麦31'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的趋势为SD1>SD2>SD3>SD4,但在返青期之后,叶面积指数为SD2>SD3>SD1>SD4;15~25 d是‘泰科麦31'籽粒灌浆的快增期,在25 d时籽粒灌浆速率达到最高,25~30 d是‘泰科麦31'籽粒灌浆的缓增期,SD4的籽粒灌浆的增长要明显高于其他播期;SD2处理下‘泰科麦31'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可知,SD2产量最高的原因得益于SD2处理下的穗数最高。

    橡胶蒲公英农田生产潜力及种植技术需求分析
    武兰芳
    农学学报    2023, 13 (9): 18-2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03  
    摘要 + 241 )   HTML 9 )    PDF ( 1356KB )( 528 )   

    橡胶蒲公英被认为是应对天然橡胶紧缺状况的首选乳胶来源替补作物。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作为经济作物的农田生产潜力,基于检索国内外研究开发进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橡胶蒲公英根系不仅含有乳胶、而且含有菊粉等功能性成分,具有增产增效增值开发潜力。然而,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首要瓶颈问题是缺乏规模化高产高效生产的农作措施,以致根胶产量低、种植成本高、生产效益差。因此,必须加快以提高根系产量和乳胶含量为目标的农艺、农技相结合的综合研发,重点包括:农艺性状及其适应性的驯化改良、田间机械化直接播种技术与适宜耕作种植方式、群体构建形成与田间杂草防控、生长发育动态与水肥优化调控、根胶物质形成积累与根系适期收获等,最终集成适合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的良种良法配套的种植模式及技术体系,将有利于推进橡胶蒲公英发展成为切实可行的产业化经济作物。

    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杨斌, 郑嘉诚, 阎雄飞
    农学学报    2024, 14 (2): 23-2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88  
    摘要 + 258 )   HTML 8 )    PDF ( 1205KB )( 514 )   

    筛选出防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高效、低毒和安全的杀虫剂,为绿盲蝽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食料浸渍法和田间喷雾法,分别测定了噻虫嗪、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和蛇床子素,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的毒力均随杀虫剂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对绿盲蝽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噻虫嗪>阿维菌素>苦参碱>鱼藤酮>蛇床子素,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绿豆田用药3 d后,300 mg/L噻虫嗪和600 mg/L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田间防效均已达到75%以上。在绿豆田用药7 d后,600 mg/L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300 mg/L噻虫嗪和1000 mg/L阿维菌素,田间防效均超过70%,1600 mg/L苦参碱田间防治效果为58.94%,1600 mg/L鱼藤酮和1600 mg/L蛇床子素田间防效约为50%。5种杀虫剂对绿盲蝽均有防治效果,噻虫嗪和阿维菌素对绿盲蝽防治效果较好,建议用于绿盲蝽大田防治。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和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探索——基于水平、驱动力与模式的研究
    王德斌, 吴文婕, 刘珊珊, 陈俏
    农学学报    2023, 13 (12): 91-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82  
    摘要 + 204 )   HTML 1 )    PDF ( 1657KB )( 503 )   

    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发展新模式,旨在进一步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农村产业发展新业态,实现农村产业可持续繁荣。研究基于新疆和田地区2016—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熵值法、熵权TOPSIS综合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测算研究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熵权TOPSIS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表明新疆和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处在发展阶段,产业融合行为、产业融合效果已初见成效。(2)市场需求因素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影响最为突出;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关联产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较为密切。(3)和田地区各县市之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与距离和田市市区距离呈一定正相关,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综上,研究提出“一产为基础,二产连两头”、“一产连三产,发挥多功能”、“二产中间连,一三齐发展”等产业融合模式,为和田地区实现脱贫巩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柑橘类水果的贮藏与加工研究进展
    王建辉, 郭伟庆, 郑凡, 张崟, 王新惠, 刘达玉, 唐江
    农学学报    2024, 14 (8): 49-5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asb2023-0164  
    摘要 + 204 )   HTML 8 )    PDF ( 1475KB )( 498 )   

    柑橘是中国第一大类水果,其品种繁多,种植广泛,且以鲜食为主。为了延长鲜果货架期,促进精深加工,提升柑橘企业经济效益,对柑橘贮藏与加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多种保鲜技术在柑橘贮藏中的应用;其次讨论了柑橘传统加工制品与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最新技术;最后展望了柑橘类水果中类黄酮等功能成分的潜在应用价值。根据各产区栽培品种多样性的特点,建议甜橙、柠檬类品种可以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橙、橘等传统加工制品优化非热加工、生物酶法去囊衣等新技术集成应用,药食同源类品种开展功能性成分提取与保健产品研制。综上,针对不同柑橘品种开发合适的贮藏与加工技术,可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促进未来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石榴冻害研究进展及防控技术
    王庆军
    农学学报    2023, 13 (7): 70-7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81  
    摘要 + 258 )   HTML 4 )    PDF ( 1069KB )( 455 )   

    石榴冻害在中国北方时有发生,冻害类型可分为深秋突然降温型冻害、冬季低温型冻害、春季倒春寒型冻害。简述了冻害危害、发生原因及抗寒性评价,归纳总结了栽培管理、品种选择、适地适树栽植、设施保护地栽植等技术对冻害的防控效果,提出从品种筛选、品种审定、防控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独脚金内酯抑制因子D53/SMXLs基因的研究进展
    王雪菱, 王如月, 李际红, 王锦楠, 王冬月, 牛牧歌, 孙茂桐
    农学学报    2023, 13 (10): 37-4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70  
    摘要 + 268 )   HTML 10 )    PDF ( 1440KB )( 443 )   

    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 SLs)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激素,参与调节植物分枝、生殖发育及叶片衰老等多种生物学过程。D53/SMXLs是独角金内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抑制因子,在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介绍了国内外最新关于独脚金内酯信号抑制因子D53/SMXLs的进展,综述了D53/SMXLs的发现、结构、信号转导机制、分子生物学功能及其他功能的研究成果。最后从三方面指出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有待完善与研究的内容。

    后抗时代发酵中药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殷红, 张红艳, 张强, 韩姗姗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67-7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70  
    摘要 + 262 )   HTML 4 )    PDF ( 1013KB )( 443 )   

    发酵中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和无抗药性等优点。尤其是在饲料禁抗的情况下,发酵中药作为饲用添加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发酵后的中药液及中药渣兼顾中药药效和益生菌双重健康特性,有效活性成分更容易被动物体吸收利用,这不仅扩大了中药的资源利用度,而且有助于改善养殖环境,促进动物健康生长,减少疾病率,节约养殖成本。在后抗时代,采用植物提取物营养干预畜禽养殖,预防未病,实现动物机体健康是替抗、禁抗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这方面,中药功能饲料添加剂通过由内到外提升机体免疫,提高养殖动物生产性能,符合国家推行绿色发展的理念。综述了畜禽养殖中发酵中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现状,为今后发酵中药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熊绍斌, 唐蓉, 张森, 欧婧, 刘晓东, 侯秀发, 豆晓霞, 袁金华, 袁金同
    农学学报    2024, 14 (3): 73-8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01  
    摘要 + 227 )   HTML 7 )    PDF ( 1255KB )( 442 )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BRDC),又称为“运输热”(Shipping fever),是由多种细菌、病毒和应激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牛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通称,高发于犊牛。BRDC分布广泛,给全球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中国养牛业的发展,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在中国各地奶牛场和肉牛场相继被确诊,严重威胁中国养牛业的健康发展。该病病因复杂,防治难度大,快速准确的诊断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述了BRDC的诊断技术,为该病的临床防控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