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柑橘类水果的贮藏与加工研究进展
    王建辉, 郭伟庆, 郑凡, 张崟, 王新惠, 刘达玉, 唐江
    农学学报    2024, 14 (8): 49-5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asb2023-0164  
    摘要 + 193 )   HTML 8 )    PDF ( 1475KB )( 490 )   

    柑橘是中国第一大类水果,其品种繁多,种植广泛,且以鲜食为主。为了延长鲜果货架期,促进精深加工,提升柑橘企业经济效益,对柑橘贮藏与加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了多种保鲜技术在柑橘贮藏中的应用;其次讨论了柑橘传统加工制品与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最新技术;最后展望了柑橘类水果中类黄酮等功能成分的潜在应用价值。根据各产区栽培品种多样性的特点,建议甜橙、柠檬类品种可以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橙、橘等传统加工制品优化非热加工、生物酶法去囊衣等新技术集成应用,药食同源类品种开展功能性成分提取与保健产品研制。综上,针对不同柑橘品种开发合适的贮藏与加工技术,可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促进未来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铁线莲属植物研究进展
    郭舒艳, 杨颖, 边媛, 高龙, 张钟匀, 朱琳
    农学学报    2025, 15 (1): 57-6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01  
    摘要 + 131 )   HTML 2 )    PDF ( 1481KB )( 270 )   

    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铁线莲属植物在种质资源调查、栽培繁殖、药理作用及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总结铁线莲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因气候条件各异具有区域代表性,分析铁线莲属植物繁育与生态地理响应的关系,得出控温、光照、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良好的培养基质等是提升铁线莲属植物繁育技术的有效手段。同时从资源价值利用方面分析了不同种铁线莲属植物药用化学成分和功效及园林提升构景形式。提出今后应针对开发潜力尚小的铁线莲属植物类群进行资源保护,对现有铁线莲属植物资源中表现优良的种质进行杂交繁育利用等建议。

    入侵植物薇甘菊的植物源农药开发研究进展
    管云, 钱凌寒, 李慎磊, 戴明华, 张学忠, 宋侦东, 崔灿, 林小军
    农学学报    2024, 14 (11): 13-2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70  
    摘要 + 107 )   HTML 7 )    PDF ( 1285KB )( 214 )   

    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随着入侵植物开发热度不断提高,薇甘菊在植物源农药方面的开发应用也成为目前研究热点。研究从农作物虫害防治、农作物病毒真菌和线虫防治以及其他农业防治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薇甘菊作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研究现状。结果显示:在农作物虫害防治中,多种薇甘菊提取物对粮食作物虫害(如褐飞虱等)、果蔬作物虫害(如小菜蛾幼虫、甘蓝蚜、黄曲条跳甲、菜粉蝶幼虫等)、经济作物虫害(如假眼小绿叶蝉、椰心叶甲等)和花卉害虫(如月季长管蚜)等有驱避、毒杀和拒食的效果或作用;在农作物病毒真菌及线虫防治中,多种薇甘菊提取物对粮食作物病菌(如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等)、果蔬作物病菌(苹果炭疽病、辣椒疫霉病、南瓜枯萎病等)、经济作物病菌(烟草花叶病毒、棉花立枯病等)具有抑菌杀菌作用,对线虫(南方根结线虫、松材线虫等)有毒杀效果;在农业防治的其他应用研究中,发现薇甘菊的化感物质和次生代谢物具有除草和防治外来入侵生物的应用潜力。对具备广谱性的薇甘菊提取物种类和防治对象种类进行了总结。研究展望了薇甘菊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前景,提出了研究方向的建议,旨在为中国薇甘菊植物源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山东沿黄地区农业水资源集约利用研究
    赵建忠, 刘璇, 于晓蕾, 李岩, 保万魁
    农学学报    2024, 14 (7): 52-5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50  
    摘要 + 127 )   HTML 3 )    PDF ( 1149KB )( 212 )   

    为进一步推动沿黄地区农业水资源集约利用,笔者对山东沿黄9市25个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使用情况、农业灌溉模式等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力求通过系统性、前瞻性和全局性视角,综合农业技术、设施管护、行政管理、科技创新、理念转变等多方因素,提出促进农业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认为,应以县域为单位做好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将农业节水灌溉要求落实到县域规划和农业发展等各环节,通过科学调整乡村产业布局、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让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新能源智能拖拉机发展现状与技术趋势
    田瑞丰, 张诚, 杨晓
    农学学报    2025, 15 (2): 81-8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80  
    摘要 + 142 )   HTML 2 )    PDF ( 1865KB )( 208 )   

    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作为绿色农业领域的通用动力机械,其动力传动构型简化了机械系统,机组本体更易实现数智化控制,更易推动设施-农艺-农机融合为数智大模型,更易创造沙戈荒设施农业综合效益;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产业还可带动农机芯片制造、农机永磁同步电机、农机动力电池等新兴领域产业链,具有农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特征。中国新能源智能拖拉机技术自主化发展进程与国外同期进行,部分技术已达到并跑、领跑水平,通过总结新能源智能拖拉机技术发展特点,助力中国农业航母行稳致远。本研究首先对新能源智能拖拉机的定义、特点、场景进行介绍,论述其对双碳目标、绿色农业、弯道超车、产业经济、农耕文明方面的中国式发展意义;其次介绍国内外新能源智能拖拉机产品现状,阐述电源管理、驱动系统、一源多用、智源电联等关键技术发展态势;最后提出新能源智能拖拉机发展愿景与对接建议。文章展望了新能源智能拖拉机的能源动力绿色化、驾驶作业无人化、农艺农机融合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助力零碳农机学理论体系构建及零碳农机产品技术落地,力争为农机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河南省南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分析
    郑青焕, 黄冉涛, 李拴柱, 王建玉, 陈君, 李梦春, 刘民, 杨玉华, 贾毛毛
    农学学报    2025, 15 (1): 19-2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46  
    摘要 + 111 )   HTML 3 )    PDF ( 4419KB )( 188 )   

    为收集和了解南阳市农作物资源现状,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与普查收集行动,南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队于2021—2023年走访南阳市4个农业重点县、75个乡(镇)、1241个行政村,并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及分析。结果表明,共收集到濒危、稀有、优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352份,其中粮食作物98份,蔬菜171份,果树30份,经济作物28份,牧草绿肥25份,涉及32科95属131种,收集到的特别珍稀优异农作物资源5份。研究结果为南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可能。

    基于文本分析的创意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感知研究——以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为例
    梅雪莹, 唐玲, 贾新平, 贾俊丽, 罗海蓉, 曹璞渊
    农学学报    2025, 15 (1): 100-10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54  
    摘要 + 88 )   HTML 4 )    PDF ( 1336KB )( 175 )   

    创意休闲农业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消费者感知对创意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主题创意农园是江苏省创意休闲农业的新模式。本研究以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为例,基于UGC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和IPA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游客景观偏好特征、构建景观感知要素体系、开展定量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结果表明:游客积极情绪明显;景观感知要素满意度和关注度整体较高;创意景观和创意体验是关注重点;设施服务体验需进一步提升。据此,从完善基础配套服务、丰富景观创意表达、打造多重互动体验以及强化园区科学运营4个方面提出建议。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生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
    林秋君, 吴限鑫, 邹询, 李广, 王建忠, 郭春景
    农学学报    2024, 14 (8): 24-2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55  
    摘要 + 186 )   HTML 7 )    PDF ( 1179KB )( 172 )   

    为明确花生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情况,通过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汇总花生目前有效登记调节剂种类,并查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花生中调节剂的最大残留限量和检测方法,分析花生生产中主要使用的调节剂的毒性,为下一步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花生产业的出口创汇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提升中国花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花生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气象服务供需分析及效益评估研究
    张晓美, 赵嵘, 王立声, 李筱竹, 吕明辉, 高义梅
    农学学报    2024, 14 (8): 72-8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45  
    摘要 + 121 )   HTML 4 )    PDF ( 1436KB )( 165 )   

    为进一步了解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效益,采用2021—2022年全国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效益评估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从农业气象服务用户需求和服务供给两大维度,对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内容、产品时效、服务形式以及服务渠道等内容的供需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气象服务贡献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1)气象为农服务具有很强的决策服务属性,政府/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是当前的服务主体。种植业、农业保险、农业管理是当前气象为农服务的主要服务领域,特别是种植业。(2)农业用户对气象服务需求旺盛,绝大多数的农业气象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少数产品在内容、时效、服务方式和渠道等方面与用户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3)农业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农业气象服务贡献率为4.84%,全国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为3472.6亿元。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气象部门优化农业气象服务供给提供参考和支撑。

    基于DEA模型的陕西县域电商扶贫效率测度及空间特征研究
    魏笑笑, 邢婕
    农学学报    2024, 14 (9): 94-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75  
    摘要 + 82 )   HTML 2 )    PDF ( 1370KB )( 165 )   

    农村电商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测度电商扶贫效率及其空间特征分析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县域电子商务扶贫效率测度方法,对陕西省84个县域进行静态测算,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陕西关中、陕北、陕南地区84个县域的电商扶贫综合效率均值为0.613,陕西大部分区县电商扶贫综合效率较低,陕北地区的电商扶贫综合效率最高,与关中、陕南的电商扶贫效率差距较大。陕西县域电商扶贫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空间特征方面,在陕西各县域,电商的发展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未能形成相似的产业集群。鉴于此,根据不同县域电商扶贫效率的特点,提出了促进电商扶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发展水平及发展路径研究——以五台山为例
    智慧勇, 焦钰, 韩伟宏
    农学学报    2024, 14 (11): 80-8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98  
    摘要 + 110 )   HTML 0 )    PDF ( 1465KB )( 158 )   

    本研究旨在探讨山西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并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2018—2022年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五台山以农林为切入、以山水为背景、以生态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康养为载体、以旅游为纽带,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融合;受疫情影响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变化波动较大,2022年五台山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C值为0.664,发展水平最高;从各个层面来看,经济层面>生态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还需重点关注社会和文化方面;2021年和2022年耦合协调程度均为良好协调。并提出着力产业提质、丰富产品业态、拓展营销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强化科技支撑和凝聚产业融合等发展优化路径。本研究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评价体系和科学依据。

    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种植装备研究现状及展望
    陈扬洲, 张华, 孙伟, 李辉, 刘小龙, 李红岭
    农学学报    2025, 15 (3): 60-7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14  
    摘要 + 95 )   HTML 4 )    PDF ( 2710KB )( 155 )   

    近年来根茎类中药材的经济效益持续上涨,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带动根茎类中药材种植机械快速发展,当前种植机械仍然存在种植效率低、适用范围窄以及种植损耗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不断创新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综述,研究了国内外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种植技术和设备研究的现状、发展动态及制约因素,目前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种植主要为半机械化种植和机械化种植,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相关种植机械的结构和种类进行分析总结,对漏播重播检测技术、深松整地技术和覆膜覆土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指出国内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种植上存在规模化种植难实现、种植机械与种植农艺结合不足、关键技术薄弱和药农接受程度低难以推广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后续的发展趋势及方向进行了展望。

    中国蜂蜜出口现状及国内外蜂蜜中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贺强, 胡文俊, 李炯, 陈晚元, 陈丹, 冯露, 吴江
    农学学报    2025, 15 (3): 72-8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27  
    摘要 + 78 )   HTML 4 )    PDF ( 1247KB )( 155 )   

    为研究农兽药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 MRL)标准对中国蜂蜜出口贸易的影响,对中国、欧盟、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现行的农兽药残留限量法规及蜂蜜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了概述,并将中国与上述各国及地区相关限量法规标准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仅在国家标准中对蜂蜜的6项农兽药作了限量规定,而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分别在其国家标准法规中规定了538、79、4、3项农兽药MRL值,中国行业标准规定了13项农兽药MRL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补充了国家标准,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体系相比,中国蜂蜜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相对薄弱。此外,中国与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蜂蜜的农兽药MRL标准中种类及数量均存在差异,但符合中国实际国情。为了避免蜂蜜出口受阻,可以参考与中国有蜂蜜贸易往来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为中国在修订蜂蜜的农兽药MRL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的涪陵区茎瘤芥种植气候适宜性评估
    倪超, 李新江, 吴思颖, 向涛, 徐东, 卓超, 栾松, 郭志
    农学学报    2024, 14 (8): 89-9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02  
    摘要 + 117 )   HTML 5 )    PDF ( 3927KB )( 154 )   

    为了确定茎瘤芥(榨菜)在涪陵区的适宜种植区域,通过利用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19个生物气候指标,开展其气候适宜性分析,对涪陵区各乡镇村社的种植气候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等权关联和综合评价模型的结果均支持将涪陵区421个村社的种植气候适宜性划分为3类:Ⅰ类为高适宜区(λ≥0.913),包括新妙、石沱东南部、义和、马鞍南部、龙桥、崇义、江北、南沱西北部、百胜东南部、珍溪东南部、白涛部分地区、荔枝部分地区、江东部分地区;Ⅱ类为中适宜区(0.764≤λ<0.913),包括增福、石沱西北部、义和北部、李渡、马鞍北部、蔺市北部、荔枝大部分、江东南部、白涛东北部、焦石西南部;Ⅲ类为低适宜区(λ<0.764),包括龙潭、同乐、青羊、马武、大木、武陵山、罗云、焦石、百胜西北部、珍溪西北部。结果表明,涪陵西北、东北地区是茎瘤芥种植的较佳适宜地。通过研究,为涪陵区茎瘤芥生产的合理布局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促进茎瘤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共热解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及水稻吸收和积累镉的影响
    陈伟, 俞倩, 叶正钱, 石艳平
    农学学报    2024, 14 (9): 17-2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96  
    摘要 + 137 )   HTML 5 )    PDF ( 1204KB )( 153 )   

    农田土壤镉(Cd)污染严重影响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通过制备和应用共热解生物炭探究其对水稻吸收和积累Cd及改良土壤效果,以期为农田土壤Cd污染修复提供新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探究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的3种不同添加量对水稻各器官中Cd转运迁移特性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共热解生物炭可以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积累,减少对水稻植株的毒害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并促进水稻植株生长。与不添加共热解生物炭相比,生物炭处理土壤pH提高0.06~0.12个单位,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37.20%~78.27%、49.62%~134.10%、20.79%~35.26%。添加共热解生物炭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显著下降11.11%~26.98%(P<0.05),水稻籽粒中Cd含量显著降低23.46%~47.49%(P<0.05)。田间应用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其中用量为15 t/hm2时效果最为显著。

    综合应用天然药物、菌群和多酶的仔猪腹泻防治策略
    韩姗姗, 张红艳, 殷红, 张强
    农学学报    2025, 15 (1): 68-7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79  
    摘要 + 105 )   HTML 0 )    PDF ( 1277KB )( 147 )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应用天然药物、菌群和多酶的仔猪腹泻防治策略,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率和效益。仔猪的健康生长发育对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综合防治策略结合天然药物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菌群的调节作用以及多酶的消化辅助作用,对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综合防治策略的有效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优化药物、菌群和多酶的使用效果。

    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金昌市耕地质量评价及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分析
    郑铭宇, 蔡立群
    农学学报    2024, 14 (7): 24-3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37  
    摘要 + 120 )   HTML 5 )    PDF ( 3354KB )( 144 )   

    本研究以金昌市为研究区,通过对市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等级、土壤养分特征和空间分异的分析,在保障精度的条件下,为耕地的科学施肥和提高土壤养分区域化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模糊数学作为一种对模糊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阐述了该方法如何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本研究以金昌市为例,以《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依据,采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耕地质量等级与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金昌市耕地质量等级处于一至六等地,无七至十等地,一等地为金昌市耕地主体,面积为80024.40 hm2,占金昌市总耕地的64.35%;金昌市耕地养分整体水平较为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属中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趋势;全氮含量多属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有效磷含量多属较高水平,总体呈现西南地区高于东北地区;速效钾含量多属中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趋势。金昌市耕地质量总体状况较好,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加大灌溉力度、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使土壤保水保肥。

    2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田间药效评价
    谢显彪, 孟继枝, 沈云峰, 尹晓青, 王振勇, 姜吉维, 陈星建, 鲁凤书, 杨丽萍, 赵国安
    农学学报    2024, 14 (7): 18-2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50  
    摘要 + 140 )   HTML 4 )    PDF ( 1232KB )( 135 )   

    为进一步探明多杀霉素对玉米安全性、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持效期及田间用法用量,筛选出防控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药剂。选用20%多杀霉素悬浮剂150 mL/hm2、225 mL/hm2、300 mL/hm2,5%甲维盐微乳剂300 mL/hm2,15%茚虫威悬浮剂225 mL/hm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5 mL/hm2开展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多杀霉素悬浮剂对玉米安全、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随着每公顷用量的增加,防效和持效期增加,较为突出的是多杀霉素225、300 g/hm2处理,第1、2次药后1~3 d,防效均在90%以上;药后14 d时,防效均在75%以上,保苗效果均在80%以上。此外,第2次药后21 d,防效仍在70%以上,保苗效果在60%以上,2个处理下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为害指数在13.18~14.30之间,危害等级控制在2级以内,玉米受损程度轻发生。在实际生产中推荐选用20%多杀霉素悬浮剂225 mL/hm2用量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即可,在玉米苗期,可喷雾施药1次;在喇叭口期,可采用药土法拌沙撒施1次。

    寒地水稻开花期多雨寡照复合逆境灾损评估指标
    吕佳佳, 初征, 郭立峰, 李宇光, 刘旭, 丁海玖, 王秋京, 周宝才
    农学学报    2024, 14 (9): 46-5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89  
    摘要 + 104 )   HTML 1 )    PDF ( 1745KB )( 135 )   

    黑龙江省是中国优质粳稻生产核心种植区,开花期多雨寡照复合发生,严重影响寒地水稻结实率和产量。为了保障国内优质稻米的供应及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针对多雨寡照复合发生的判识指标,并定量评估其对产量的损失。通过整合气象数据、水稻生育期信息、产量资料以及历史灾情记录,运用多层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致灾因子、作物产量结构与相对气象产量之间的灰色映射关系。据此,建立了寒地水稻多雨寡照复合指数(RSCI)和一个描述复合逆境与产量损失率关联度的模型。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和历史典型灾害年份数据确定了灾害的临界值和等级,进而形成了评估多雨寡照复合发生导致产量损失的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明确了寒地水稻在不同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多雨寡照条件下的临界阈值和相应的产量损失率,历史灾情验证显示多雨寡照判识率达到100%,产量损失率判识准确率超过80%。在1958—2021年间,全省水稻不同程度多雨寡照的发生频率呈轻度高于中度高于重度的趋势,且北部农区的发生频率高于南部农区。该研究成功构建了一套多雨寡照复合发生的判识指标,为定量化评估产量损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基于CNKI的中国糯玉米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常俊香, 王小星, 张琪, 刘贵海, 许培, 原明月, 李建军
    农学学报    2024, 14 (9): 38-4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92  
    摘要 + 111 )   HTML 2 )    PDF ( 2155KB )( 132 )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国内糯玉米研究的动态趋势。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收集了2002—2022年间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并运用Excel、SATI和VOSviewer等工具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期刊、高被引论文以及关键词共现等方面。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中国糯玉米研究全部期刊发文量年均229篇,核心作者共343位;核心期刊年发文量年均59篇,核心作者共146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发文量最多,扬州大学核心期刊发文量最多。《农业科技通讯》载文量最多为254篇,占文献总量的5.27%。核心期刊《玉米科学》载文量最多为157篇,占文献总量的12.66%。高被引文献发表期刊学术层次高,《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玉米科学》刊高被引文献量的50%以上。关键词共现图显示,糯玉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糯玉米栽培方面的,包括栽培模式和栽培因子对糯玉米生长规律和产量的影响;(2)关于糯玉米品质方面的,包括糯玉米的淀粉特性和营养价值;(3)糯玉米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4)糯玉米生物逆境研究;(5)非生物逆境对糯玉米生长的影响;(6)糯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7)糯玉米加工保鲜技术。未来研究可以聚焦于高品质糯玉米种质创制、品质研究、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研发、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标准化高效种植技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