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卢庆善. 高粱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466-491. [2]焦少杰, 王黎明, 苏德峰, 等. 优质酿造高粱龙杂5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6, (2):11-12. [3]黄瑞冬, 高悦, 周宇飞, 等. 矮秆高粱辽杂 35 光合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5): 822-829. [4]沈珍瑶, 杨志峰. 灰关联分析方法用于指标体系的筛选[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2, 32(5): 728-732. [5]薛帅, 秦烁, 王继师, 等. 灰色系统理论在非粮柴油植物评价与筛选中的应用[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7(6):225-230. [6]申忠宝, 王建丽, 潘多锋, 等. 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33):75-77. [7]章听生, 陆天泰. 灰色关联度在小麦新品系比较试验中的应用[J]. 湖北农业科学, 1998, (2):26-28. [8]唐海涛, 张彪, 林勇,等.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20(5):912-916. [9]王伟, 龙增栋.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小麦高代品系上的综合评价[J]. 贵州农业科学, 2004, 32(2):27-28. [10]冯海生, 李春喜. 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甜高粱的生产性能[J]. 草地学报, 2013, 21(3):622-625. [11]梁万鹏, 崔兴莉, 高钰, 等. 饲用高粱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J]. 畜牧兽医杂志, 2017, 36(5): 39-42. [12]丁品, 张建军, 杨兰廷, 等. 灰色关联度在甜高粱材料筛选中的应用[J]. 甘肃科学学报, 2017, 29(2):35-39. [13]孙万斌, 冯刚刚, 马晖玲, 等.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甘肃荒漠绿洲灌区和半干旱灌区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7, (05): 73-82. [14]杨晓红, 包立生, 郑伟年. 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抗虫杂交棉新品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4): 631-632. [15]卫玲, 樊云茜, 肖俊红, 等. 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大豆新品系[J]. 陕西农业科学, 2005, (3): 12-14. [16]郑跃进, 王翠玲, 郑和平, 等. 玉米区域试验新品种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判[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0(4):68-71. [17]李玉辉, 张建.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系统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山东交通科技, 2005, (4): 11-31. [18]鲁雪林, 王秀萍, 张国新. 旱稻抗旱性评价指标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1):124-126. [19]冀天会, 张灿军, 谢惠民, 等. 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的比较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1):103-106. [20]吴永成, 周顺利, 王志敏. 小麦与抗旱性有关的根系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24(3):101-104. [21]卫勇强, 赵保献, 雷晓兵, 等. 灰色关联度分析和DTOPSIS法综合评价玉米新品种[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6):11-14. [22]张欣, 王忠宇.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高梁杂交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 园艺与种苗, 1996(4):17-20. [23]白伟, 孙占祥, 郑家明, 等.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辽宁阜新地区玉米品种评价[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6):649-653. [24]霍中洋, 姚义, 张洪程, 等. 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2, 26(7):1043-1052. [25]李卫明. 不同品种谷子生育期、品质性状、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 2016: 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