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玲玲, 吕厚荃, 方利.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14, 36(4):782-787.
|
[2] |
吴霞, 王培娟, 公衍铎, 等. 1961—2015年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干旱识别及时空特征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18:189-197.
|
[3] |
刘哲, 乔红兴, 赵祖亮, 等. 黄淮海夏播玉米花期高温热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46(7):272-279.
|
[4] |
陈翔, 鲍杨俊, 李庆, 等. 黄淮海夏玉米花期高温发生特点、危害机理与防控措施综述[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7(2):304-308.
|
[5] |
乔江方, 刘京宝, 夏来坤, 等. 2001—2012年河南省夏玉米产量变化及生长季气象因子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6):85-90.
|
[6] |
曹庆军, 曹铁华, 杨粉团, 等. 灌浆期风灾倒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9):1107-1113.
|
[7] |
刘树森, 马红霞, 郭宁, 等. 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茎腐病主要病原菌及优势种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2):262-272.
|
[8] |
金柳艳, 孙华, 石洁, 等. 2016年黄淮海地区主栽品种抗病监测与现状分析[J]. 玉米科学, 2018, 26(4):150-155.
|
[9] |
肖木辑, 李明顺, 李新海, 等. 黄淮海地区主要玉米自交系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 玉米科学, 2008, 16(2):1-7.
|
[10] |
周玲, 梁帅强, 吕远大, 等. 中国黄淮海地区玉米杂种优势候选位点的鉴定[J]. 玉米科学, 2017, 25(1):15-23.
|
[11] |
雷晓兵, 赵保献, 梁晓伟, 等. 浅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新[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8):79-80.
|
[12] |
李文才, 刘治先, 孙琦, 等. “PN78599群×塘四平头群”玉米杂优模式的利用及连续改良[J]. 山东农业科学, 2019, 51(6):31-34.
|
[13] |
孙敬华. 浅谈黄淮海夏玉米杂优模式及核心种质改良[J]. 种子世界, 2006(9):35-37.
|
[14] |
李和平, 李积铭. 美国玉米种质在中国的改良利用情况及建议—以黄淮海夏玉米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3):35-36.
|
[15] |
王元东, 张华生, 段民孝, 等. 利用外来新种质X1132x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的研究[J]. 中国种业, 2015, 2:42-44.
|
[16] |
赵久然, 李春辉, 宋伟, 等. 基于SNP芯片揭示中国玉米育种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4):626-634.
|
[17] |
段民孝, 赵久然, 李云伏, 等. 高产早熟耐密抗倒伏宜机收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的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J]. 农学学报, 2015, 5(2):10-14.
|
[18] |
王元东, 赵久然, 冯培煜, 等. 京科968等系列玉米品种“易制种”性状选育与高产高效制种关键技术研究[J]. 玉米科学, 2016, 24(2):11-14
|
[19] |
胡延吉. 植物育种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
[20] |
张世煌. 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J]. 作物杂志, 1998(增刊):84-85.
|
[21] |
赵文媛, 刘旭, 王德新. 应用美国玉米种质的经验和教训[J]. 中国种业, 2011, 10:50-52.
|
[22] |
石雷. 引入美国种质对中国玉米育种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07, 15(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