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贻金. 枣树实用新技术[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 罗永平,田敬义,顾林军. 金丝小枣和无核小枣新品种选育[J]. 中国果树学, 1997(4): 16-25 [3] 郭裕新,单公华. 中国枣[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4] 郭裕新. 枣[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2 [5] 王勋陵. 枣果实发育解剖学的初步观察[J]. 植物学报, 1974, 16(2): 161-168 [6] 贾彦丽. 无核小枣果核发育的解剖学及生理生化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03 [7] 苏同福,高玉珍,刘霞,等. 木质素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41(3):356-362 [8] 史梦雅,李阳,张巍,等. 桃果实内果皮木质素沉积的动态变化[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3, 28(2): 25-28 [9] 杨爱珍,张志毅,曹爱娟,等. 桃果实内果皮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木质素沉积的变化[J]. 园艺学报, 2009, 36(8): 1113-1119 [10] Abeles FB, Biles CL. Characterization of peroxidases in lignifying peach fruit endocarp [J]. Plant Physiology, 1991, 95(1): 269-273 [11] 胡昊. 桃果实硬核期差异蛋白质组及木质化相关转录因子表达谱的分析[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2 [12] 鞠志国. 采期对莱阳茌梨酚类物质代谢和组织褐变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2): 63-68 [13] 韩斌. 无核金丝小枣果实无核机理的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0 [14] 吴延军,张继澍,王春生. 枣呼吸类型的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9,26(2): 221-224 [15] 毕平,来发茂. 枣果实的含糖量变化[J]. 果树科学, 1995,12(3): 173-175 [16] 狄建军,张树军, 丁海麦,等. 广枣Vc含量的测定[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7(4): 434-436 [17] 寇晓虹,王文生,吴彩娥,等. 鲜枣采后Vc含量与氧化酶变化关系的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20(1): 71-74 [18] 彭建营,束怀瑞,彭士琪等. 与枣核性状相关联的RAPD标记的筛选[J]. 果树学报, 2001,18(5): 288-290 [19] 谭洪花. 枣两个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20] 曲泽州,王永惠. 中国果树志.枣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112-113;162-164 [21] 曲泽州. 枣[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5,236-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