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俊生, 魏兆凯, 黄文明. 大豆栽培技术综述[J]. 农机化研究, 2008(8):250-252.
|
[2] |
郭顺堂, 徐婧婷. 我国大豆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23, 41(3):1-8.
|
[3] |
袁晓婷, 汤松, 罗凯, 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量与效益分析—基于全国16个示范省(市、区)的调查数据[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1(5):834-841+872.
|
[4] |
奎国秀, 祁春节, 方国柱. 中国主要粮食产品进口贸易的资源效应和环境效应研究[J]. 世界农业, 2021(5):16-25,126.
|
[5] |
李奕聪, 王新刚, 司伟. 2022年大豆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J]. 大豆科技, 2022(1):6-8.
|
[6] |
于文静, 薛钦峰, 王朋, 等. 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从中央一号文件看打赢种业翻身仗[J]. 经济, 2021(3):32-34.
|
[7] |
左武荣. 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20(2):601-606.
|
[8] |
于文静, 高敬, 侯雪静. 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J]. 共产党员(河北), 2022(6):6-7.
|
[9] |
孙明明, 王萍, 吕世翔, 等. 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 2017, 36(5):818-823.
|
[10] |
刘天学. 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3):5-7.
|
[11] |
代真林, 汪娅婷, 姚秀英, 等.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玉米产量及病害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 35(5):756-764.
|
[12] |
陶国华, 杜金平, 周亚芬, 等. 玉米套种大豆与单作对比试验初探[J]. 江西农业, 2019(6):1,3.
|
[13] |
刘朝茂, 李成云. 玉米与大豆、马铃薯间作对玉米叶片衰老、产量及病害控制的影响[J]. 江西农业科学, 2017, 45(6):75-78.
|
[14] |
王一, 杨文钰, 张霞, 等. 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3, 39(10):1871-1879.
doi: 10.3724/SP.J.1006.2013.01871
|
[15] |
梁建秋, 于晓波, 何泽民, 等. 不同熟期类型大豆品种在玉豆间作模式下农艺性状和产量的比较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43(6):1077-1086.
doi: 10.19802/j.issn.1007-9084.2020352
|
[16] |
王兴才, 杨文钰. 基于间套作弱光胁迫下作物源库协调与产量研究进展[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 41(2):292-299.
doi: 10.7505/j.issn.1007-9084.2019.02.019
|
[17] |
田艺心, 曹鹏鹏, 高凤菊, 等. 减氮施肥对间作玉米-大豆生长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9, 51(11):109-113.
|
[18] |
崔少彬, 于晓光, 崔杰印.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黑河学院学报, 2023, 14(7):65-67.
|
[19] |
王燕, 张娟, 张玉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条件下大豆品种筛选试验[J]. 中国种业, 2023(6):77-80.
|
[20] |
高凤菊, 田艺心, 曹鹏鹏.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建议——以德州地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48(2):27-29.
|
[21] |
郭俊. 适宜与不同株型玉米品种间作的大豆品种筛选[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