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 北京: 科技出版社, 2007.
|
[2] |
姜丽霞, 申双和, 王育光 , 等. 黑龙江气候资源与灾害评价分析系统[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4,27(1):121-127.
|
[3] |
李圣豪, 刘佳, 刘爱峰 , 等. 山东旱地小麦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3,45(3):28-32.
|
[4] |
卫志祥, 黄莎莎, 张会金 , 等. 气象条件对小麦各生育期及产量的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17(1):69-70.
|
[5] |
周美燕, 韦良文 . 2010—2011年度阳信县小麦增产的气象条件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44(6):108-109.
|
[6] |
王建林, 王宪彬, 太华杰 . 中国粮食总产量预测方法研究.气象学报[J], 2000,58(6):738-744.
|
[7] |
苏占胜, 陈晓光, 黄峰 , 等. 宁夏山区小麦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25(2):218-224.
|
[8] |
薛晓萍 . 山东干旱与农业产量定量关系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0,58(6):738-744.
|
[9] |
邓聚龙 . 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 38-84.
|
[10] |
陈举林 . 紧凑型玉米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 1997,5(4):19-22.
|
[11] |
张贞, 马赛, 汪劝方 , 等. 基于Pearson灰色关联熵的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子识别——以河南省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31(9):43-48.
|
[12] |
刘录祥, 孙其信, 王士芸 .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 中国农业科学, 1989,22(3):22-27.
|
[13] |
王海娟, 王国平, 冯杨 . 棉花花铃期气候因子与综合品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奎屯垦区为例[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4):150-152.
|
[14] |
岳尧海, 周小辉, 杨贤成 , 等. 夏玉米产量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 2004,12(4):21-22,25.
|
[15] |
申顺吏, 杨俊梅, 巩在武 . 基于灰关联的山西苹果产量气候影响因子分析及苹果产量预测[J]. 南方农业学报, 2016,47(7):1146-1154.
|
[16] |
唐启义 . 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665-673, 1060-1084.
|
[17] |
李炳军, 王天慧 . 冬小麦不同生产阶段气象因素对产量气候影响的双重量化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8,38(4):487-492.
|
[18] |
李长军, 刘焕彬 . 山东省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生产潜力的影响[J]. 气象, 2004,30(8):49-53.
|
[19] |
柳芳, 黎贞 . 降水量和积温变化对天津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31(3):431-435.
|
[20] |
罗蒋梅, 王建林, 申双和 , 等. 影响冬小麦产量的气象要素定量评价模型[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9,32(1):94-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