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翁凌云.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22-25. [2] 孙本喆,郭新平,曾苏明,等.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玉米科学,2003,(Z2):32-33. [3] 宁慧云.我国玉米品质现状问题及发展优质食用玉米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3(9):123-123. [4] Ping Wu.WATER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LOWLAND RICE IN GROUND COVERING RICE PRODUCTION SYSTEM IN SOUTH CHINA[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2002,25(9):1855-1862. [5] 朱兆良,金继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259-273. [6] 夏循峰,胡宏.我国肥料使用的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1,40(11):45-48,4. [7] 杨青林,桑利民,孙吉茹,等.我国肥料利用现状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7):690-692. [8] 赵秉强,张福锁,廖宗文,等.我国新型肥料发展战略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5):536-545. [9] 武志杰,石元亮,李东坡,等.新型高效肥料研究展望[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2,1(1):2-9. [10] 赵秉强.我国新型肥料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磷肥与复肥,2012,27(3):1-4. [11] 王晓晶,王艳.包膜复合肥料对大田玉米缓释效应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40-42. [12] 李雨繁,贾可,王金艳,等.不同类型高氮复混(合)肥氨挥发特性及其对氮素平衡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3):615-623. [13] 李伟,李絮花,李海燕,等.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混施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2,38(4):699-706. [14] 赵秉强,林治安,刘增兵.中国肥料产业未来发展道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J].磷肥与复肥,2008,23(6):1-4. [15] 武志杰.我国缓释、控释肥料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1):73-76. [16] 孙爱文,石元亮,张德生,等.硝化/脲酶抑制剂在农业中的应用[J].土壤通报,2004,35(3):357-361. [17] 李敏,叶舒娅,刘枫,等.稳定氮肥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4):323-327. [18] 周勇明,商照聪,宝德俊,等.海藻酸尿素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4(3):23-26. [19] 李玉鹏,焦峰.海藻酸肥料在大豆上应用效果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170-172. [20] 仲伟新.海藻酸可溶性叶面肥在无限分枝类型大豆上的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14,(9):17-18. [21] 李友,陈红涛,王光泉,等.“根多多”在棉花生产上的应用效果[J].中国棉花,2009,36(8):28-29. [22] 石其伟.含海藻酸可溶性叶面肥在黄瓜上的应用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7):1007-1008. [23] 申婷,胡蕾,刘忠良,等.黄瓜施用海藻酸肥料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03,(6):673-676. [24] 高瑞杰,宋国通,王少杰.新型海藻酸肥料肥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4,(3):62-62,66. [25] 高仁升,殷军港,赵岩.一种具有脲酶抑制作用的海藻酸包膜缓释尿素及其制备方法: CN 101891546 B[P]. 2013. [26] 刘金凤,张娟.海藻酸的农业应用及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果菜,2015(8):20-23. [27] 林海涛,李慧,余晔,等.氮肥与新型增效剂配施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11):68-71. [28] 齐文增,陈晓璐,刘鹏,等.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特点[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1):27-37. [29] 曾艳,周柳强,黄金生,等.肥料增效剂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14,45(10):1813-1817. [30] 于亚利,贾文凯,王春宏,等.春玉米叶片SPAD值与氮含量及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玉米科学,2011,19(4):89-92. [31] 赵萍萍,王宏庭,郭军玲,等.氮肥用量对夏玉米产量、收益、农学效率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1):4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