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扬, 王凤格, 赵久然, 等. 中国玉米品种审定现状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22):4360-4370.
|
[2] |
戴景瑞, 鄂立柱.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 玉米科学, 2010, 18(1):1-5.
|
[3] |
王克如, 李璐璐, 郭银巧, 等. 不同机械作业对玉米子粒收获质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6, 24(1):114-116.
|
[4] |
蒋佰福. 玉米区试品种稳定性分析[J]. 玉米科学, 1999(2):37-39.
|
[5] |
成林, 马志红, 李树岩.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夏玉米单产的影响分析[J]. 玉米科学, 2016, 24(1):88-95.
|
[6] |
李川, 乔江方, 谷利敏, 等. 影响玉米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质量的生物学性状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6):164-169.
|
[7] |
郑飞, 陈静, 孔令杰, 等. 黄淮海南部玉米新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及应用前景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3):12-17.
|
[8] |
李洪, 王瑞军, 王彧超, 等. 不同玉米品种在晋北地区的适应性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0):15-20.
|
[9] |
任仰涛, 金彦刚, 李辉晖, 等. 江苏淮北地区29个玉米新品种耐高温胁迫筛选[J]. 中国种业, 2019(6):38-42.
|
[10] |
刘秀菊, 张桂阁, 李学杰, 等. 玉米新品种在鲁西地区的适应性鉴定[J]. 中国种业, 2017(6):58-61.
|
[11] |
曹亚娟, 沙莎, 何闻静, 等. 玉米籽粒机收影响因素及其栽培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19-23.
|
[12] |
王向鹏, 张如养, 范会民, 等. 适宜籽粒机收玉米杂交组合的鉴定和筛选研究[J]. 种子, 2017, 36(6):75-78.
|
[13] |
李燕, 杨克诚. 7个玉米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0, 25(S1):65-71.
|
[14] |
石海春, 袁昊, 李东波, 等. 82份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6):84-93.
|
[15] |
王小星, 马丽, 王秀萍, 等. 郑单958近缘组合的农艺性状分析[J]. 玉米科学, 2008(1):104-107.
|
[16] |
赵久然, 孙世贤. 对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及技术路线的再思考[J]. 玉米科学, 2007(1):21-23,28.
|
[17] |
赵久然, 王荣焕. 美国玉米持续增产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玉米科学, 2009, 17(5):156-159,163.
|
[18] |
李少昆, 王崇桃. 我国玉米产量变化及增产因素分析[J]. 玉米科学, 2008(4):26-30.
|
[19] |
杨国航, 白琼岩, 张春原, 等. 玉米抗旱品种筛选鉴定研究[J]. 种子, 2009, 28(9):86-88.
|
[20] |
王振华, 鲁晓明, 张新, 等. 中国玉米育种全程机械化浅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