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皓升.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 现代管理科学, 2022, 23(2):31-33.
|
[2] |
腾文涛, 曹靖生, 陈彦惠, 等. 十年来中国玉米杂交种优势群及其模式变化的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12):1804-1811.
|
[3] |
王行川, 费继飞, 刘东胜, 等. 基于玉米新品种联创808选育的商业育种问题探讨[J]. 玉米科学, 2020, 28(5):14-19.
|
[4] |
赵九然. 超级玉米指标及选育模式[J]. 玉米科学, 2005, 13(1):3-4.
|
[5] |
卢秉生, 丰光, 李妍妍, 等. 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进程及对未来育种目标的初探[J]. 杂粮作物, 2010, 30(2):68-71.
|
[6] |
戴景瑞. 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的回顾和展望[C]. 长春: 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2000.
|
[7] |
薛昌颖, 张弘, 刘荣花.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季的干旱风险[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5):1521-1529.
doi: 10.13287/j.1001-9332.201605.017
|
[8] |
薛吉全, 张仁和, 张兴华, 等. 陕西玉米育种现状、问题与对策[J]. 玉米科学, 2008, 16(2):139-141.
|
[9] |
TROYER A F. Adaptedness and heterosis in corn and mule hybrids[J]. Crop science, 2006, 46:528-543.
doi: 10.2135/cropsci2005.0065
URL
|
[10] |
张世煌. 郑单958带给我们的创新思路和发展机遇[J]. 玉米科学, 2006, 14(6):4-6.
|
[11] |
李明顺. 13个玉米群体的配合力和遗传多样性分析[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
[12] |
李明顺, 谢传晓, 张世煌. 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技术途径与策略[J]. 作物杂志, 2007,1,4-7.
|
[13] |
薛吉全, 张兴华, 郝引川, 等. 玉米新品种陕单609选育研究[J]. 玉米科学, 2016, 24(4):30-34.
|
[14] |
OODMAN M M. Developing temperate inbreds using tropical maize germplasm: Rationale, results, conclusions[J]. Maydica, 2004, 46:1193-1205.
|
[15] |
陈灿, 林秀芳, 陈勤平, 等. 2005—2014年广西省审定玉米品种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46(7):1160-1165.
|
[16] |
宋锡章, 张宝石. 美国玉米种质的利用与改良[J]. 玉米科学, 2007(2):44-48.
|
[17] |
赵久然, 孙世贤. 对超级玉米育种目标既技术路线的在思考[J]. 玉米科学, 2007, 15(1):21-23,28.
|
[18] |
薛吉全, 张仁和, 马国胜, 等. 种植密度、氮肥和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6):1022-1029.
|
[19] |
冯志前, 王博新, 徐淑兔, 等. 12份美国玉米自交系配合力评价[J]. 玉米科学, 2020, 28(2):11-17,24.
|
[20] |
郜悦, 周婷, 李艳华, 等. 玉米Non-Reid群产量因素遗传改良效果及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J]. 玉米科学, 2019, 27(3):3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