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潘根兴, 赵其国.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4):384-393.
doi: 10.11867/j.issn.1001-8166.2005.04.0384
|
[2] |
LAL R.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 impact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J]. Science, 2004, 304(5677):1623-1627.
|
[3] |
李雪亮, 张晴雯, 李孟妮, 等. 黑土长缓坡地形与横垄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交互作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40(3):103-113.
|
[4] |
黄伟根, 倪浩为, 黄瑞林, 等. 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碳水热响应驱动机制研究[J]. 土壤学报, 2024, 61(5):1260-1270.
|
[5] |
高琳, 张登山, 龙怀玉, 等. 气候、植被及土壤因素交互作用对宁夏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J]. 生态学报, 2023, 43(24):10081-10091.
|
[6] |
程浩, 张厚喜, 黄智军, 等.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8, 38(2):135-141.
|
[7] |
邱思慧, 林少颖, 王维奇. 中国东部地区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述[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2022, 20(3):142-150.
|
[8] |
伍少福, 石其伟, 顾昊男, 等. 围垦时间和利用方式对浙东海涂土壤有机碳和磷素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23, 42(10):105-113.
|
[9] |
张旭博, 李雄, 徐梦, 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我国北方土壤有机、无机碳库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8):1440-1450.
|
[10] |
李硕, 刘汉粮, 孙少波, 等. 海河平原典型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市津南区为例[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41(4):816-825.
|
[11] |
孔晨晨, 张世文, 王维瑞, 等. 不同连作年限设施农用地土壤有机碳与细菌群落功能特征[J]. 农业机械学报, 2024, 55(2):326-337.
|
[12] |
张迎春, 王萍, 刘亚龙, 等. 长期种植作物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影响的Meta分析[J]. 土壤学报, 2024, 61(6):1628-1638.
|
[13] |
武均, 蔡立群, 张仁陟, 等. 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5):728-736.
|
[14] |
王绍强, 周成虎, 李克让, 等.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5):533-544.
doi: 10.11821/xb200005003
|
[15] |
李艾雯, 冉敏, 宋靓颖, 等. 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5):1102-1112.
|
[16] |
郭晶晶, 夏学齐, 杨忠芳, 等. 长江流域典型区域土壤碳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学前缘, 2015, 22(6):241-250.
doi: 10.13745/j.esf.2015.06.020
|
[17] |
李娜娜, 张彦军, 周小刚, 等. 青海乐都县30a来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6):1005-1012.
|
[18] |
罗由林, 李启权, 王昌全, 等. 四川省仁寿县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1):3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