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肖峥. 中国花生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0:25-27.
|
[2] |
臧秀旺, 张新友, 汤丰收, 等. 河南省高油酸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 河南农业, 2020(7):14-15.
|
[3] |
余明慧, 张顺, 石守设, 等. “十三五”信阳花生发展展望[J]. 河南农业, 2016(16):57-58.
|
[4] |
EIKO Yabuuchi, YOSHIMASA Kosako, IKUYA Yano, et al. Transfer of Two Burkholderia and An Alcaligenes Species to Ralstonia Gen. Nov.[J].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1995, 39(11):897-904.
pmid: 8657018
|
[5] |
廖伯寿, 李栋, 单志慧, 等. 青枯菌潜伏侵染对花生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7, 19(4):55-58.
|
[6] |
高欢乐. 论青枯菌病害的研究进展[J]. 法制与社会, 2009(12):354-354.
|
[7] |
康彦平, 雷永万, 丽云, 等. 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花生青枯菌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 2019, 46(2):291-297.
|
[8] |
丁雪玲, 游泳, 黄建成, 等. 利用巢式PCR检测花生青枯病菌[J]. 福建农业学报, 2015, 30(2):168-171.
|
[9] |
陆济, 游春平, 董章勇. 花生青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与鉴定[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 46(2):94-98.
|
[10] |
YOSHIDA S, HIRADATE S, TSUKAMOTO T,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culture filtrate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RC-2 isolated from mulberry leaves[J]. Biological control, 2001, 91:181-182.
|
[11] |
陆济. 花生青枯病生防细菌的筛选与花生品种抗性鉴定[D]. 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29-30.
|
[12] |
吕建伟, 李正强, 林茂, 等. 一种快速、有效鉴定花生青枯病抗性方法的建立[J]. 种子, 2012, 12(31):77-79.
|
[13] |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8.
|
[14] |
李文溶, 谈宇俊. 花生青枯病菌接种技术的研究[J]. 中国油料, 1984(2):77-81.
|
[15] |
周桂元, 梁炫强, 李一聪, 等. 花生青枯病抗性鉴定及抗源分析[J]. 花生学报, 2003, 32(3):25-28.
|
[16] |
王玉. 烟草青枯病抗性的大田鉴定及苗期鉴定方法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8: 56.
|
[17] |
姜慧芳, 任小平, 廖伯寿, 等. 抗青枯病花生资源的种子大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化[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6, 28(2):55-61.
|
[18] |
吕建伟, 姜慧芳, 黄家权, 等. 青枯菌诱导的花生基因表达谱SSH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31(8):1517-1523.
|
[19] |
李硕卿. 青枯病菌侵染后花生基因表达谱分析[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2: 75.
|
[20] |
朱晓峰, 赵西拥, 姜涛, 等. 花生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J]. 农学学报, 2017, 7(4):5-9.
|
[21] |
陈本银, 姜慧芳, 廖伯寿, 等. 中国花生青枯病抗性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8):369-372.
|
[22] |
林壁润, 郑奕雄. 我国花生青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12):20-21.
|
[23] |
梁炫强, 李一聪, 李少雄, 等. 优质高产兼抗花生新品种粤油202-35选育报告[J]. 花生科技, 2000(1):1-3.
|
[24] |
吴继华, 周帅, 关红英, 等. 小花生新品种远杂9102[J]. 中国种业, 2003, 21(9):56-57.
|
[25] |
宋江春, 李拴柱, 王建玉, 等. 我国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种业, 2019(9):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