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南屏巴山,北依秦岭,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有“生物基因库”之称。该区野生樱桃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秦岭南坡和巴山北坡(光雾山)走访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说明:该区有樱桃野生品种资源23个,分布在秦岭山脉、巴山(光雾山)山脉海拔为600~1500 m的区域内,各品种的开花时间,花瓣颜色,果实形状,口感风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种子形状、大小,花粉粒形状等表型特性具有明显的形态多样性。本次调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秦巴山区野生樱桃品种资源、利用和改良生产品种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筛选出更适合在淮安地区栽培且综合品质优良的淮安药芹(HY)品系,在淮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大棚中进行试验,以‘HY-1’、‘HY-2’、‘HY-3’及‘HY-4’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营养品质相关指标并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Y-3’除小叶宽、株高、开展度,其他性状皆在4个品系中占据优势,其中优势最为明显的是单株小叶数(172.67个)和单株重(256.60 g)。在4个品系中,‘HY-3’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占据优势,而‘HY-4’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在4个品系中最高。‘HY-3’的小叶片叶绿素含量(42.13)及芹菜素(小叶1.55 mg/g,叶柄0.88 mg/g)、木犀草素(小叶1.77 mg/g,叶柄0.28 mg/g)含量均为各品系最高,其木质素含量相对较高(小叶12.82 mg/g,叶柄10.17 mg/g)。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芹菜小叶长与小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性,芹菜素与木犀草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HY-3’具有更优良的农艺性状、光合能力、水分利用率及营养品质,具有较高的抗逆适应能力及丰产优质潜能。
为了给韭菜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比对韭菜产量、品质的影响。采用“3414”肥效试验设计,设定氮(N)、磷(P)、钾(K)这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置0、112.5、225、337.5 kg/hm²共4个水平,总共形成14个处理。测定韭菜分蘖数、单株鲜重、产量和丙酮酸含量等指标,通过拟合产量与氮、磷、钾肥料效应函数得出最佳施用量。结果显示,施用氮、磷、钾肥提高了韭菜的分蘖数、单株鲜重和产量,其中氮肥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磷肥次之,钾肥最小。N1、P1、K1时农学效率最高,分别为116.04、73.22、61.75 kg/kg;N2、P2、K2时肥料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44.34%、27.76%、25.43%;过量施用N、P、K肥的农学效率和贡献率最低。N、P、K肥均能显著影响韭菜丙酮酸含量。高肥力土壤中,N、P、K最佳施肥量为186.32、183.98、179.58 kg/hm2。
为了准确评估蓝莓的采收成熟度,以确保果实品质,本试验以6个蓝莓品种‘北陆’、‘蓝丰’、‘德雷珀’、‘瑞卡’、‘都克’、‘蓝金’为试材,利用近红外光谱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硬度、花色苷、维生素C和吸光度差异指数(IAD值)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蓝莓的可滴定酸和硬度明显下降,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花青素含量大体呈上升趋势。IAD值与花青素(r=0.90,p≤0.01)和硬度(r=-0.82,p≤0.01)极显著相关,与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呈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呈负相关,并得到了5种品质指标与IAD值变化相关的回归方程,证明果实IAD值能够反映果实成熟度。研究发现,6个品种的最佳采收标准分别是:‘北陆’和‘蓝金’的IAD值在1.9~2.0,‘蓝丰’、‘德雷珀’的IAD值在1.8左右,‘瑞卡’、‘都克’的IAD值在1.7~1.8。研究旨在为蓝莓成熟度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农业技术人员及蓝莓种植户提供蓝莓果实成熟判别的智能化指标,用以指导蓝莓的采收工作。
为分析不同种类人工草坪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取样面积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巢式样方取样法,对由国内常见6种不同草坪草所建人工草坪生态系统的人工去杂和保持自然状态2种实验处理样方分别进行物种多样性追踪调查,分析植物物种多样性随取样面积增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6种不同类型草坪生态系统人工去杂实验处理样方中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显著少于保持自然状态实验处理样方,且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两者之间的差异加大,说明人工去杂管理措施对保持各种不同类型草坪生态系统植物物种的单一性和植被生长的整齐度作用明显。单位面积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物种多样性随取样面积增大的变化速率均随建坪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随着草坪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趋于稳定,植物物种组成和功能结构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在人工去杂和保持自然状态2个实验处理样方中的维持机制不同,前者是定期的人工去杂管理措施抑制了杂草的入侵和生长,后者是占统治地位的优势植物种抑制了其他种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各种管理措施对人工草坪生态系统的干预强度大,但仍然无法彻底消除各种杂草的持续入侵和干扰;人工草坪建坪初期生态系统不稳定,应该增加人工去杂等管理措施的频率和强度;进入中后期,草坪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结构功能随建坪年限的增长而趋于稳定,可以适当减少人工干预程度,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互相制约的作用管理草坪,提高草坪质量,减少人工作业量。
为探讨互生叶白千层提取物萜烯醇对番茄早疫病、草莓白粉病、葡萄白粉病的防治作用,本研究通过盆栽法和半田间试验,测定了萜烯醇对3种作物病原菌的毒力,并在四川开展2 a田间药效试验监测其防效。结果表明,萜烯醇对番茄早疫病、草莓白粉病、葡萄白粉病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17.1、27.6、10.1 µg/mL;9%萜烯醇乳油有效用量45~135 g/hm2防治番茄早疫病和草莓白粉病,有效用量90~180 mg/kg防治葡萄白粉病,最佳防效分别为86.0%、79.9%、84.9%,且对作物安全。田间高剂量萜烯醇防效与对照化学药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差异不显著,显著优于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植物源农药萜烯醇对3种作物病害具有较好的活性和田间防效,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本研究以引种的6个大果实番茄品种(系)和11个小果实番茄品种(系)为试材,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引种番茄的7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期筛选出综合品质较好的番茄品种(系),为促进当地特色番茄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进的6个大果实番茄品种(系)中,‘GH-148’、‘口感2010’番茄耐低温和高温能力较强,其灰色关联度从高到低为‘口感2012’、‘口感2011’、‘GH-148’、‘口感2010’、‘紫玉黑将军’、‘口感2013’。引进的11个小果实番茄品种(系)中,‘李子番茄’、‘黑珍珠’、‘DH21002’、‘DH21003’、‘紫京珠’、‘紫圣女’、‘紫衣仙女’、‘紫玉小型番茄’番茄耐低温和高温能力较强,其灰色关联度从高到低为‘DH21003’、‘紫玉小型番茄’、‘紫衣仙女’、‘DH21002’、‘黑珍珠’、‘紫京珠’、‘李子番茄’、‘紫千禧6号’、‘千禧’、‘紫千禧9号’、‘紫圣女’。本研究初步筛选出适宜新疆巴州种植的大番茄品种(系)为‘口感2012’,小番茄品种(系)为‘DH21003’。
为提高无花果繁殖系数,满足推广无花果优良品种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无花果离体快繁体系,文章总结了部分无花果离体快繁体系的构建过程,包括外植体的建立、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分化、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等阶段,分析了无花果在离体快繁过程中存在的组培苗污染、褐化、玻璃化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同时展望了无花果快繁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无花果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及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
为科学指导蓝莓生产中补光设备的应用,以蓝莓‘优瑞卡’为试材,研究5个光质处理组合对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补光)相比,T2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28 μmol/(m2·s),红光:蓝光=5:1,单根功率27 W,长度1220 mm的灯管)的单果重、纵横径、总花色苷和总黄酮醇含量最大,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T4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21 μmol/(m2·s)、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16 W、长度1080 mm的灯管)的固酸比和糖酸比显著高于对照,果实总酸(柠檬酸、苹果酸、莽草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T5处理[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底部(即蓝莓盆沿处)1列灯,光照强度21 μmol/(m2·s),光谱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16 W,长度1080 mm的灯管]的总糖含量(葡萄糖、果糖、蔗糖)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处理T4综合得分最高。由此可见,在距离蓝莓植株顶端30 cm处并排2列光照强度为21 μmol/(m2·s)、光谱为红光:蓝光=1.4:1、单根功率为16 W、长度为1080 mm的灯管,对蓝莓果实品质的综合提升效果最好。
黑老虎具有药用、食用、观赏等多种价值,南方地区引种栽培较普遍,但北方地区黑老虎引种未有报道。为促进鲁中地区黑老虎的引种栽培,文章总结了国内黑老虎野生资源驯化、优良品系培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等现状,通过对其在土壤、水分、光照、气温和气候的适应性研究,来分析鲁中地区栽培引种的可行性,提出应用仿生态栽培模式,从理论上可以实现黑老虎在鲁中地区的引种栽培。针对黑老虎引种后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要选择鲁中地区适栽品种,配套推广栽培技术,探索黑老虎销售渠道,拓宽其药用、食用和观赏市场,加强黑老虎衍生品开发利用,提升原材料附加值和产业效益。
本研究旨在评估西咸新区中心绿廊典型植物群落的景观特征,并建立相应的美景度评价体系,以指导其景观优化和养护管理。通过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计算中心绿廊3个不同功能区共36个景观样地的美景度值,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对各样地植物景观美景度存在显著影响的景观因子,并通过模型拟合度检验、方差分析以及模型回归分析,建立中心绿廊植物群落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中心绿廊36个景观样地的SBE值范围为-0.1431~0.1389,其中数值小于0的景观样地有11个(占31%),数值大于0的景观样地有25个(占69%),而大于1的景观样地为0个,整体景观质量相对一般;(2)中心绿廊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为Y=-0.16+0.018X2+0.015X3+0.021X5,其中X2为植物丰富度、X3为景观协调性、X5为植物观赏性。研究表明,对中心绿廊植物景观美景度质量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是植物观赏性、植物丰富度以及景观协调性。
研究乌桕叶片的呈色机理,以期为其园林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在乌桕变色期内,定期对其红、黄、紫不同色系不同时期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对不同色系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对各色素含量与温度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黄、紫色系乌桕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均呈下降趋势,紫色系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均高于其他色系。低温对黄色系花色素苷的形成影响不大,但会加速紫、红色系花色素苷的形成,其含量的升高有利于紫、红色系叶色呈现。可溶性糖虽然不直接影响乌桕叶色的变化,但可以通过影响叶绿素等与叶色相关的参数含量变化间接调节叶色的表现结果。
本研究旨在探究管道输液滴干施肥技术在板栗栽培中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其对板栗营养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选用3年生板栗主栽品种‘燕紫’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施肥时期和3个施肥浓度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共计10个处理。结果表明,滴干施肥的枝条生长指标较CK处理显著增加,5月上旬(T1)施肥显著影响枝条长度、粗度、节间长,6月上中旬(T2)施肥显著影响枝条粗度;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滴干施肥对板栗叶片光合特性的促进效果增强。通过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T1、T2、T3均施水溶肥N4浓度(35.55 g MS粉+2.775 g尿素+8.025 g磷酸二氢钾+5 L水)的C9处理施肥效果最佳。综上,管道输液滴干施肥技术对板栗营养生长及光合特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C9处理对板栗营养生长及光合特性最为有利。研究结论为该技术在板栗栽培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铁线莲属植物在种质资源调查、栽培繁殖、药理作用及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总结铁线莲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因气候条件各异具有区域代表性,分析铁线莲属植物繁育与生态地理响应的关系,得出控温、光照、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良好的培养基质等是提升铁线莲属植物繁育技术的有效手段。同时从资源价值利用方面分析了不同种铁线莲属植物药用化学成分和功效及园林提升构景形式。提出今后应针对开发潜力尚小的铁线莲属植物类群进行资源保护,对现有铁线莲属植物资源中表现优良的种质进行杂交繁育利用等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的菊花综合评价方法,用于筛选适合郑州栽培的菊花品种。采用灰色关联法、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8个菊花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菊花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均存在差异,变异系数为6.07%~34.42%。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菊花产量与其他8个性状关联度从高到低为分枝数>花朵数>冠幅>株高>单花鲜重>叶长>花径>叶宽,说明菊花育种和引种中应重点关注分枝数、花朵数、冠幅3个农艺性状指标。主成分分析中,得分第1名为‘婺源皇菊’与鲜菊花产量第1名一致,主成分前4名与鲜菊花产量前4名品种一致。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构建出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有效进行评价,筛选出的‘婺源皇菊’、‘金丝皇菊’、‘怀黄菊1号’和‘怀白菊’等品种可以在郑州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番石榴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15 kg/株(T1)、常规施用复合肥2 kg/株(T2)、有机肥15 kg/株+复合肥1.6 kg/株(T3)、有机肥15 kg/株+复合肥1.2 kg/株(T4)、有机肥15 kg/株+复合肥0.8 kg/株(T5)6个处理,测定番石榴生长、产量及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T3处理枝长比T2处理增加15.75%;T3处理2批果实纵径比T2处理分别增加7.73%和7.49%,横径比T2处理分别增加9.57%和9.97%;T3处理2批果实平均单果重比T2处理分别增加18.80%和21.36%。T3、T4处理对果实品质改善效果较好;其中T3处理2批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比T2处理分别提高19.98%和10.8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19.61%和11.30%;T4处理2批果实总糖含量比T2处理分别提高25.97%和27.18%,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27.24%和36.27%,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24.19%和24.43%。综上所述,与不施肥或单施肥处理相比,每株增施有机肥15 kg、配施1.2~1.6 kg复合肥能更显著地提升番石榴的产质量。
为探讨漳州地区葡萄产期调节栽培模式和关键技术措施,并评估其在提升葡萄品质和延长采收期的作用,利用漳州地区的气候优势,通过促早栽培、延迟栽培、一年两收栽培模式等技术措施,采用培育壮芽提高二茬果成花率、精准修剪提高萌芽率等技术手段对不同品种葡萄进行处理。结果显示,葡萄产期调节技术提升了葡萄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同时有效延长了采摘期,使葡萄的采摘期从传统的1个月延长至8个月,不仅提高了葡萄种植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本研究总结的葡萄精准修剪、二茬果管理、灌溉和施肥等生产经验,可为漳州地区乃至南方地区利用产期调节技术提升葡萄种植经济效益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