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构建了“两坝三区”即“沉淀区-溢流坝-生态区-潜流坝-曝气区”耦合循环水生态养殖体系,并采用该尾水处理模式对全国九省市淡水养殖池塘进行了生态化改造。为探究改造是否具有提升鱼类免疫能力,本研究以吉富罗非鱼为研究对象,比较养殖尾水未处理与处理组血清中几种免疫因子含量的变化规律,并解决应用过程中成本核算这一产业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处理过后的养殖尾水,并不会影响该批鱼特定生长率SGR和肝体指数HSI(P>0.05),且对鱼体的生长指标无显著性影响(P>0.05)。血清免疫因子α1-AT和LYS含量,促炎因子(IFN-γ)和抗炎因子(IL-10和TGF-β)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发现,不同处理之间的罗非鱼生长差异与尾水浓度无关,养殖尾水处理后罗非鱼血清中几种免疫因子含量变化显著,可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分泌型炎症因子,持续提高了其免疫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应用天然药物、菌群和多酶的仔猪腹泻防治策略,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率和效益。仔猪的健康生长发育对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综合防治策略结合天然药物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菌群的调节作用以及多酶的消化辅助作用,对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综合防治策略的有效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优化药物、菌群和多酶的使用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盐度条件下,单环刺螠幼螠的生理调节机制。实验设置15‰、20‰、25‰、30‰、35‰等5个盐度梯度,并在实验开始后0、6、12、18、24、48、72 h采集单环刺螠的血清、肠道匀浆和体壁样本,测定血清中SOD、CAT、ACP活力、肠道脂肪酶活力和体壁肌糖原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盐度胁迫对单环刺螠幼螠的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有显著影响。一定程度的盐度刺激可以激活消化酶的活力并加速代谢,给予低盐刺激时消化酶活力上升的速度要慢于高盐刺激,中高盐度组的消化酶与肌糖原达到组内最高值的时间早于低盐度组。但当水体盐度超出单环刺螠的极限耐受盐度范围或胁迫时间过长时,则会对免疫系统和消化酶的活力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甚至对机体产生严重损伤。相对而言,盐度25‰组各指标随时间和盐度的变化较为稳定,适宜单环刺螠幼螠培育。
通过4—10月小龙虾不同养殖期的对比试验,对25~30 g小龙虾虾肉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等34种品质因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期小龙虾有32种品质因子差异性显著(P<0.05,下同)。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6—8月虾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氨基酸总量(TAA)16.57%~19.72%,以4月虾最高,7月虾次之,10月虾最低,整体呈下降趋势;必需氨基酸(EAA)与TAA比32.63%~36.58%、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比59.67%~73.51%,以9—10月虾最高,呈上升趋势;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68.34~90.14,以4月虾最高,8月虾最低,呈下降趋势。对32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3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显著相关,其中与阴天数、日照时数、温度适宜指数显著相关的品质因子最多,且与阴天数大多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大多呈负相关,与温度适宜指数均呈正相关;与常规营养成分相关的温度适宜指数的最适温度为22℃,质构特性为24~26℃,氨基酸为20℃。因此适宜的温度下,适当的遮阴挡阳有利于提高小龙虾品质。分析不同时段的气象因子与品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前期是气象因子对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关键影响期,养殖中后期是气象因子对质构特性的关键影响期。
为了了解可能参与克氏原螯虾性腺分化的相关调控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促雄性腺摘除前后血淋巴外泌体进行了蛋白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摘除促雄性腺前后血淋巴外泌体中一共鉴定到蛋白质469个,差异表达蛋白98个。14-3-3 zeta和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27 homolog这2个差异表达蛋白可能参与了克氏原螯虾的性别调控。
为探索基于气象因子的河蟹产量估算方法,现利用2010—2022年兴化市河蟹产量和同期气象数据,与3种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在5个关键生长阶段(放养期、第1~3次脱壳期、第4次脱壳期、第5次脱壳期和成熟捕捞期),构建河蟹产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在河蟹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气象因子估算河蟹产量的精度差异显著。总体来说,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算法所构建的河蟹产量估算模型要优于随机森林回归(RFR)算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算法,预测精度R2在0.95~0.98,RMSE在24.07~35.14 kg/hm2之间变化。在单一生长阶段中,在放养期的估算精度最高,R2为0.98,RMSE为24.07 kg/hm2,在全生育期中模型预测精度R2为0.92,RMSE为44.31 kg/hm2。研究结果揭示了气象因子在不同生长阶段下估算河蟹产量的能力。
本研究在台儿庄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展开,旨在评估该保护区内的鱼类组成、优势种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物种黄颡鱼的资源存量。通过在保护区内部署三处多网目复合刺网和定置串联笼壶作为捕捞工具,对所捕获的渔获物进行详细的数据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共监测到22种渔获物,这些种类分别隶属于5个目9个科。其中鲤形目最多,共14种,占总种类数64%;鲇形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4%;鲱形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4%;鲈形目3种,占总种类数的14%;甲壳类3种,占总种类数的14%。针对保护物种黄颡鱼,采用柱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其总DNA,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的种群结构稳定,遗传多样性总体处于较高水平,野生种质资源处于较好的状态。这一发现证实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并且黄颡鱼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基于1984—2023年间共计39年的中国配合饲料国家标准及非国家标准体系作为样本,利用ROST CM6软件对中国配合饲料标准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定量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饲料标准先后历经了标准制定和发布的7个高峰期,其中标准的重心先后倾向于饲料标准检测、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营养标准、配合饲料卫生标准。非国家标准相较于国家标准存在一定的超前性或滞后性。通过不断的修订和改进,中国的配合饲料标准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这一发现对于指导未来饲料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和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寻实现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有效路径,系统梳理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深入剖析了畜禽资源遗传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结果表明:目前,保护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法规政策不断完善,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初具规模,从业主体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但也面临资源特性挖掘不深,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法规政策支撑薄弱,管理制度缺乏联动;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设施陈旧,保护技术落后;资金扶持力度不足,投入渠道单一等困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资源深度挖掘,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整合部门管理资源;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系;持续推进保种场、保护区及基因库发展建设进程。
本研究以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为研究目标,利用含有PEDV S基因的植物乳杆菌活载体菌株LP1522-PEDS口服免疫小鼠,应用ELISA 试验检测免疫小鼠粪便中SIgA含量、血清中IgG、IL-4、IL-2和IFN-γ含量,评价乳酸菌重组菌株LP1522-PEDS对小鼠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首次免疫后,商品灭活疫苗组和工程菌株免疫组粪便中的SIgA、血清中的IgG、IL-4、IL-2和IFN-γ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在免疫42~56 d,灭活疫苗组和重组菌株组抗体水平均达到最大值,抗体和免疫因子水平依次为:商品灭活疫苗组>LP1522-PEDS组>空载组≈对照组。随后商品灭活疫苗组、LP1522-PEDS组抗体和免疫因子水平逐渐下降。免疫70 d,商品灭活疫苗组抗体水平降幅度相对较小,工程菌株免疫组降幅较大。结果表明,小鼠口服携带PEDV S基因的基因工程植物乳杆菌LP1522-PEDS后能够诱导机体产生PEDV免疫应答。
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畜禽养殖业中应用广泛。综述了目前花青素的研究进展,并从绿色养殖角度阐述了花青素在畜禽养殖方面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对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作用。推广使用花青素等饲料添加剂将成为未来畜禽养殖行业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助于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