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赵丽梅, 孙寰, 彭宝 , 等. 国内外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8,30(4):401-406. | 
																													
																						| [2] | 傅蒙蒙, 王燕平, 任海祥 , 等. 东北大豆种质资源株型和产量性状的生态特征分析[J]. 大豆科学, 2017,36(1):1-11. | 
																													
																						| [3] | 何连华, 陈多, 张驰 , 等. 插栽培籼杂交稻的日产量及与株型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52(6):981-996. | 
																													
																						| [4] | 刘玉兰, 陈殿元, 元明浩 , 等. 种植密度对小粒大豆光合生产能力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8,37(04):551-557. | 
																													
																						| [5] | 程伟燕, 李志刚, 李瑞平 . 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0(4):69-72. | 
																													
																						| [6] | 彭宝, 赵丽梅, 张伟 , 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大豆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 2015,40(02):4-6. | 
																													
																						| [7] | 杜长玉, 胡兴国, 何忠仁 , 等. 不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J]. 北方农业学报, 2006(2):35-36. | 
																													
																						| [8] | 赵秋, 徐敏 . 不同播期与密度对‘辽红小豆8号’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13,3(12):1-5. | 
																													
																						| [9] | 陈剑, 葛维德 . 高密度种植对不同绿豆株型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3(6):104-109. | 
																													
																						| [10] | 杜吉到, 张晓艳, 韩毅强 , 等. 半干旱地区品种、密度及叶面调控技术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33(3):265-269. | 
																													
																						| [11] | 楚光红, 章建新, 唐长青 , 等. 密度对中熟春大豆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34(18):16-22. | 
																													
																						| [12] | 元明浩, 杨翠莲 . 不同密度下有限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产量因素变化规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18):8408-8410. | 
																													
																						| [13] | 刘宝泉, 闫昊, 胡桂芳 , 等. 矮秆大豆品种吉密豆1号的选育报告[J]. 吉林农业科学, 2008,33(2):20-22. | 
																													
																						| [14] | 孙星邈, 朱延钧, 王博 , 等. 矮秆高油大豆新品种吉密豆2号的选育与技术要点[J]. 大豆科技, 2015(6):41-43. | 
																													
																						| [15] | 衣志刚, 王博, 刘宝权 . 大豆新品种吉密豆3号的选育与技术要点[J]. 大豆科技, 2017(6):34-36. | 
																													
																						| [16] | 王博, 衣志刚, 刘宝权 . 大豆新品种吉密豆4号的选育与技术要点[J]. 大豆科技, 2018(6):49-51. | 
																													
																						| [17] | 周蓉, 王贤智, 张晓娟 , 等. 大豆种质倒伏抗性评价方法研究[J]. 大豆科学, 2007,26(4):484-489. | 
																													
																						| [18] | 杜吉到, 杜汝军, 郑殿峰 , 等. 不同密度下大豆茎部性状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6(3):1-4. | 
																													
																						| [19] | 张晓艳, 郑殿峰, 冯乃杰 , 等. 密度对大豆群体碳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29(3):128-132. | 
																													
																						| [20] | 王桂梅, 邢宝龙, 张旭丽 , 等. 不同群体密度对绿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21(11):23-24. | 
																													
																						| [21] | 李生秀 . “新大豆1号”种植密度对群体结构指标影响的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6. | 
																													
																						| [22] | 孙春辉 . 不同种植密度对辽豆14号株型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 现代农村科技, 2016(16):44-45. | 
																													
																						| [23] | 章建新, 王红波, 张佩玲 , 等. 密度对覆膜菜用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08,27(3):402-408. | 
																													
																						| [24] | 王立明, 杨如萍, 陈光荣 , 等. 旱作大豆播种密度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1(12):45-49. | 
																													
																						| [25] | 宋旭 . 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D]. 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1. | 
																													
																						| [26] | 李莉, 万正煌, 陈宏伟 , 等. 不同群体密度对绿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11(7):62-65. | 
																													
																						| [27] | 范保杰, 刘长友, 曹志敏 , 等. 应用GGE叠图法分析种植密度对冀绿7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22(3):82-86. | 
																													
																						| [28] | 谢甫绨, 董钻 . 大豆倒伏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1993,12(1):81-85. | 
																													
																						| [29] | 关国杰, 穆金花, 于涛 , 等. 浅析大豆抗倒伏问题的几种应对措施[J]. 农业与技术, 2017,37(6):3. | 
																													
																						| [30] | 韩成林, 都祥奎, 李宇辉 . 大豆倒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吉林农业, 2012(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