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吉顺, 高辉远, 刘鹏, 等.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7):1226-1233.
|
[2] |
冯海娟, 张善平, 陈海宁, 等.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高产夏玉米冠层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25):51-54.
|
[3] |
徐田军, 吕天放, 陈传永, 等. 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茎秆性状的影响及调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4):629-63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9.04.005
|
[4] |
刘东尧, 闫振华, 陈艺博, 等. 增温对玉米茎秆生长发育、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7):3609-362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17.005
|
[5] |
陈祥, 李小龙, 杜霞, 等. 四川玉米生理成熟后抗倒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29(9):1524-1532.
|
[6] |
吴希, 王家瑞, 郝淼艺, 等. 种植密度对不同生育期玉米品种光温资源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3, 49(4):1065-1078.
doi: 10.3724/SP.J.1006.2023.23032
|
[7] |
金容, 李钟, 杨云, 等. 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0, 46(4):614-630.
doi: 10.3724/SP.J.1006.2020.93034
|
[8] |
崔丽娜, 李令伟, 崔延臣, 等. 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47(13):29-31.
|
[9] |
邓妍, 王创云, 赵丽, 等. 行距配置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光合性能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1):15-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40091
|
[10] |
乔江方, 张盼盼, 邵运辉, 等. 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2(6):186-192.
|
[11] |
杨雪, 彭静, 张明明, 等. 叶面喷施6-BA对玉米生殖期碳水化合物转运和分配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7(7):62-70.
|
[12] |
刘晓庆, 詹延廷, 王月, 等. 植物调节剂分期施用对玉米籽粒胚乳及淀粉粒发育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6):137-144.
doi: 10.7668/hbnxb.2018.06.019
|
[13] |
孙丰磊, 高文伟, 吴鹏昊. 生长调节剂在不同密度下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0):22-2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80123
|
[14] |
秦永梅, 韩凤英, 刘敏, 等. 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12):2847-2849.
|
[15] |
于宁宁, 任佰朝, 赵斌, 等. 施氮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11):3771-3776.
|
[16] |
刘文彬, 冯乃杰, 张盼盼, 等. 乙烯利和激动素对玉米茎秆抗倒伏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9):1326-1334.
|
[17] |
陈永快, 王涛, 廖水兰, 等. 逆境及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综述[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23):6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