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新素, 龙致炜, 宋广鹏, 等.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50(13):2476-2487. [2] 孟昭东, 郭庆法, 汪黎明, 等. 高产玉米杂交种鲁单981选育研究[J]. 玉米科学, 2003,11(3):54-56. [3] 周广成, 郭衍龙, 王世才, 等. 抗病玉米新品种湖广123的选育与应用[J]. 中国种业, 2016(10): 55-57. [4] 张秀清, 王春英, 王庆成, 等. 超级玉米杂交种‘鲁单818’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21):187-191. [5] 孟昭东, 张发军, 丁照华, 等. 高产稳产型玉米杂交种鲁单9006的选育[J]. 玉米科学, 2006,14(增刊):42-43. [6]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等.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7,30(4):16-21. [7] 丁照华, 杨菲, 刘治先, 等. 超高产玉米新杂交种鲁单7045选育的创新思路[J]. 玉米科学, 2010,18(5):49-52. [8] 黎裕, 王天宇.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J]. 玉米科学, 2010,18(5):1-8. [9] 程相文, 张守林, 秦贵文, 等. 耐密高产玉米杂交种浚单29(浚009)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种子, 2011,30(10):100-101. [10] 玉米自交系新7红的选育、运用及其选育体会[J].山东农业科学, 2010, 1:28-29. [11] 付志远, 宋桂良, 丁冬, 等. 玉米黄改骨干系植株性状的利用潜力评价[J]. 玉米科学, 2011,19(2):21-25. [12] 高震, 郭民华, 章慧玉, 等. 国审玉米新品种浚单29的特征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4): 182-185. [13] 张素芬, 章慧玉, 程建梅, 等. 耐密玉米新品种浚单2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6): 140-141. [14] 蔺晓伟, 李春芳. 浚单29生理特征及高产潜力研究[J]. 中国种业, 2011(7): 42-44. [15] 任丽伟, 申健播. 播期和气象条件对浚单玉米系列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45(30):22-24. [16] 李保峰, 鹿红卫,马洪波, 等. 浚单29高产需水规律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5, 43(6):43-44. [17] 王良发, 徐国举, 张守林, 等. 对25个玉米品种的茎腐病抗性分析和产量损失评估[J]. 玉米科学, 2015,23(6):12-17. [18] 王良发, 张金奎, 张守林, 等. 不同日龄玉米花丝授粉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7,25(1):87-91. [19] 张洋, 张喜华. 玉米78599种质的杂优模式及其改良利用[J]. 玉米科学, 2008,16(3):37-40. [20] 王元东, 段民孝, 邢锦丰, 等. P群种质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种质创新中的作用及展望[J]. 玉米科学, 2004,12(2):10-12,15. [1] 孙新素, 龙致炜, 宋广鹏, 等.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50(13):2476-2487. [2] 孟昭东, 郭庆法, 汪黎明, 等. 高产玉米杂交种鲁单981选育研究[J]. 玉米科学, 2003,11(3):54-56. [3] 周广成, 郭衍龙, 王世才, 等. 抗病玉米新品种湖广123的选育与应用[J]. 中国种业, 2016(10): 55-57. [4] 张秀清, 王春英, 王庆成, 等. 超级玉米杂交种‘鲁单818’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21):187-191. [5] 孟昭东, 张发军, 丁照华, 等. 高产稳产型玉米杂交种鲁单9006的选育[J]. 玉米科学, 2006,14(0S1):42-43. [6]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等.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7,30(004):16-21. [7] 丁照华, 杨菲, 刘治先, 等. 超高产玉米新杂交种鲁单7045选育的创新思路[J]. 玉米科学, 2010,18(5):49-52. [8] 黎裕, 王天宇.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J]. 玉米科学, 2010,18(5):1-8. [9] 程相文, 张守林, 秦贵文, 等. 耐密高产玉米杂交种浚单29(浚009)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种子, 2011,30(10):100-101. [10] 徐国举, 王要闯, 王海军, 等. 高淀粉玉米新品种浚单3136的特征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4(9): 199-200. [11] 张守林, 胥少东, 程立新, 等. 高产抗病玉米杂交种浚单2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 120-121. [12] 刘俊恒, 张学舜, 魏峰, 等. 玉米自交系新7红的选育、运用及其选育体会[J].山东农业科学, 2010,(1):28-29. [13] 付志远, 宋桂良, 丁冬, 等. 玉米黄改骨干系植株性状的利用潜力评价[J]. 玉米科学, 2011,19(2):21-25. [14] 高震, 郭民华, 章慧玉, 等. 国审玉米新品种浚单29的特征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4): 182-185. [15] 张素芬, 章慧玉, 程建梅, 等. 耐密玉米新品种浚单2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6): 140-141. [16] 蔺晓伟, 李春芳. 浚单29生理特征及高产潜力研究[J]. 中国种业, 2011(7): 42-44. [17] 任丽伟, 申健播. 播期和气象条件对浚单玉米系列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45(30):22-24. [18] 李保峰, 鹿红卫,马洪波, 等. 浚单29高产需水规律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5, 43(6):43-44. [19] 王良发, 徐国举, 张守林, 等. 对25个玉米品种的茎腐病抗性分析和产量损失评估[J]. 玉米科学, 2015,23(6):12-17. [20] 王良发, 张金奎, 张守林, 等. 不同日龄玉米花丝授粉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7,25(1):87-91. [21] 顾士力, 陈长红, 陈芹. 玉米新品种浚单29及高产施肥技术措施[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12):83-83. [22] 张洋, 张喜华. 玉米78599种质的杂优模式及其改良利用[J]. 玉米科学, 2008,16(3):37-40. [23] 张永科, 郗洛延, 王卫, 等. Reid系×PN系培育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01):74-78. [24] 王元东, 段民孝, 邢锦丰, 等. P群种质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种质创新中的作用及展望[J]. 玉米科学, 2004,12(2):10-12. [25] 刘治先, 丁照华, 刘长虹, 等.玉米新杂交种鲁单718的选育研究[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 (4):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