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土壤肥料 资源环境 生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金昌市耕地质量评价及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分析
    郑铭宇, 蔡立群
    农学学报    2024, 14 (7): 24-3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37  
    摘要 + 22 )   HTML 2 )    PDF ( 3354KB )( 3 )   

    本研究以金昌市为研究区,通过对市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等级、土壤养分特征和空间分异的分析,在保障精度的条件下,为耕地的科学施肥和提高土壤养分区域化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模糊数学作为一种对模糊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阐述了该方法如何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本研究以金昌市为例,以《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依据,采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耕地质量等级与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金昌市耕地质量等级处于一至六等地,无七至十等地,一等地为金昌市耕地主体,面积为80024.40 hm2,占金昌市总耕地的64.35%;金昌市耕地养分整体水平较为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属中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趋势;全氮含量多属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有效磷含量多属较高水平,总体呈现西南地区高于东北地区;速效钾含量多属中低等水平,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趋势。金昌市耕地质量总体状况较好,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加大灌溉力度、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使土壤保水保肥。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渭河流域甘肃段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吕啸, 赵双红, 周冬梅, 高雅娟, 陈建坤, 马静, 朱小燕
    农学学报    2024, 14 (7): 36-4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78  
    摘要 + 22 )   HTML 1 )    PDF ( 2141KB )( 3 )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渭河流域的生态可持续性以及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时段内,渭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生态足迹的增速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增速,导致生态赤字持续增加,反映出该地区资源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生态足迹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所增加,反映出该区域存量资本被过度利用,且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对资源流量的占用水平上升,而水域和草地的占用水平下降。此外,生态足迹的变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其中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各产业产值与之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区域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已从基本平衡转变为轻度不可持续状态,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适度人口比例实际人口的比例下降,人口增长空间减小,使得生态可持续性难以稳定保障。本研究为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长期定位施肥对粮田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及高粱干物质量的影响
    彭之东, 范娜, 白文斌
    农学学报    2024, 14 (7): 47-5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77  
    摘要 + 23 )   HTML 2 )    PDF ( 1204KB )( 3 )   

    本研究基于国家土壤质量山西(榆次)观测实验点平台,对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粮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连续5 a的观测。试验包括有机肥、化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以及无肥对照4个处理。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pH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单施有机肥处理土壤全氮、有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与不施肥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但效果不如化肥和有机肥配合;单施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有机肥以有机磷为主,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减少无机磷的固定,促进无机磷的溶解;单施有机肥或与化肥配施均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有机肥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延伸,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土壤紧实度,有效改善土壤耕作条件,利于作物生长。高粱苗期干物质积累量少,拔节期和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大幅增加,到成熟期干物质量达到最大值。施肥方式对不同部位干物质分配比例影响不大,施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干物质含量均有所提高,以化肥、有机肥配施效果最好。本试验揭示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科学地评价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为当地农业生产推荐最优的施肥方式。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山东沿黄地区农业水资源集约利用研究
    赵建忠, 刘璇, 于晓蕾, 李岩, 保万魁
    农学学报    2024, 14 (7): 52-5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50  
    摘要 + 24 )   HTML 2 )    PDF ( 1149KB )( 3 )   

    为进一步推动沿黄地区农业水资源集约利用,笔者对山东沿黄9市25个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使用情况、农业灌溉模式等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力求通过系统性、前瞻性和全局性视角,综合农业技术、设施管护、行政管理、科技创新、理念转变等多方因素,提出促进农业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认为,应以县域为单位做好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将农业节水灌溉要求落实到县域规划和农业发展等各环节,通过科学调整乡村产业布局、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让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阿荣旗耕地质量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
    刘雅杰, 刘战勇, 张向前, 路战远, 迟文峰, 程玉臣, 张德健, 孙峰, 刘祾悦, 兰慧青, 白东星
    农学学报    2024, 14 (7): 58-6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43  
    摘要 + 24 )   HTML 2 )    PDF ( 1943KB )( 3 )   

    明确耕地质量等级及障碍因子,对土地差异化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阿荣旗全境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GPS定点采集信息,通过专家打分、层次分析等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和隶属度,构建了16项指标为核心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体系,研究耕地等级和量化障碍因子,分析各等级耕地分布和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根据耕地质量综合指数(IFI值),阿荣旗耕地可划分为8个等级,其中一至四等耕地面积占阿荣旗总耕地面积的95.70%。微生物多样性、灌溉排水能力、农田林网化是该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阿荣旗耕地生产能力的提高,应考虑一至四等耕地的保护,五至八等耕地仅占总耕地面积的4.30%,可以实行退耕还草还林或粮草轮作等技术模式,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地力。

    不同形态氮肥配比对安康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陈剑晖, 朱峰, 柯美福
    农学学报    2024, 14 (6): 13-1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95  
    摘要 + 37 )   HTML 4 )    PDF ( 1158KB )( 10 )   

    为进一步探明不同形态氮肥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研究了铵态氮和硝态氮不同配比对烤烟生育期、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形态处理之间,烟株生育期无明显差异。团棵期不同氮肥形态处理之间农艺性状表现出一定差异,但没有明显规律性。在平顶期,随着铵态氮比例的提高和硝态氮比例的下降,下部烟叶长度和宽度、中部烟叶长度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当铵态氮比例>60%时,中部烟叶宽度下降。铵态氮比例最高时上部烟叶长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不同形态氮肥施用比例对上部烟叶宽度无明显影响。随着铵态氮肥施用比例的提高,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均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以铵态氮:硝态氮比例为7:3处理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最高,但增幅不大。以铵态氮:硝态氮比例≤5:5处理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更为适宜,比例更为协调。随着铵态氮比例的提高和硝态氮比例的下降,烤后烟叶感官质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铵态氮:硝态氮比例为5:5时感官质量评价得分最高,当铵态氮:硝态氮比例大于5:5时感官质量迅速下降。安康烟区兼顾品质和效益的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比为5:5。

    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
    刘学, 梁素钰, 王琪瑶, 李云红, 杜倩
    农学学报    2024, 14 (6): 18-2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33  
    摘要 + 38 )   HTML 5 )    PDF ( 1242KB )( 9 )   

    研究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为评估东北原始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相同坡位、不同林龄的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组分(速效氮)及容重等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综合0~30 cm土层,次生杨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17.11±1.13) kg/m2)];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居中[(14.69±1.31) kg/m2];椴树红松林中幼龄林最低[(12.06±1.26) kg/m2],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孔隙度、C/N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对于椴树红松林,次生杨桦林更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极显著影响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全氮、孔隙度、C/N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

    宁波城区绿化种植土改良与替代效果
    汪峰, 张挺, 余硕琦, 李文波, 朱诗君, 金树权
    农学学报    2024, 14 (6): 24-3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91  
    摘要 + 35 )   HTML 4 )    PDF ( 1214KB )( 9 )   

    为获取宁波城区公园淤泥质土壤低本高效的改良技术解决方案,利用城区公园设置分层改良小区试验,探明不同改良和替代方式对表层土(0~30 cm)和基层土(30~100 cm)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土用干化建筑渣土替代或利用园林废弃物堆肥混合改良效果最佳,土壤理化指标(除pH外)在18~24个月内逐渐趋于稳定,且满足《绿化种植土壤》标准要求;园林废弃物堆肥改良基层土效果显著,其添加比例越高,土壤物理结构和肥力水平越好,土壤和园林废弃物堆肥体积比在6:1~6:2之间均能满足改良要求,随着时间增加,不同处理下土壤pH、有机质、全氮等逐渐趋同,土壤的容重和pH不断提高,但2年时间内改良效果能够得到保证。因此,在宁波城区可以利用园林废弃物堆肥改良建筑渣土用于绿化种植土,干化建筑渣土替代黄泥土作为表层种植土,实现废弃物资源利用。

    木醋液改良盐碱土壤的研究进展
    尹美莉, 张凯煜, 亢福仁, 高玉林, 张生, 张鑫, 李强, 曹涛涛, 郑洁文
    农学学报    2024, 14 (6): 31-3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41  
    摘要 + 39 )   HTML 4 )    PDF ( 1266KB )( 13 )   

    盐碱土因碱性高、透气性差透水性差、表面容易板结、养分含量低、含有害盐分等导致植物生长受到限制,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则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向盐碱地要粮”。大量研究证明,适宜浓度木醋液可以有效改善盐碱土理化性状,从而提高盐碱土生产力。文章列举了不同种类木醋液理化性质和成分含量,描述了木醋液施用浓度的范围,总结了木醋液施入盐碱土后,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酶活性以及植物生长情况的变化,以为木醋液应用于盐碱土壤中提供理论参考。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角度
    陈洁, 王贺, 李玉, 石常峰
    农学学报    2024, 14 (5): 24-3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4  
    摘要 + 57 )   HTML 6 )    PDF ( 1423KB )( 20 )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探索治理长效机制是目前农村环境治理相关研究的薄弱点,旨在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首先将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和农户三方作为博弈主体,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然后运用Python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模拟三方主体的策略演化路径。结果发现,政府积极监管得到的奖励以及成本、政府消极监管成本以及由于消极监管导致的损失、乡镇企业积极履行环保策略的总收益及成本等因素都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的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演化博弈探究结果,提出在法治机制、财政稳定投入机制、行政监督与奖罚机制、科技创新驱动机制以及多主体参与机制方面构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并从博弈三方主体角度给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壳聚糖及其纳米粒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胡举伟, 郑磊, 黄乐秋, 孟鑫, 朱晓洁, 刘辉, 李新柱, 宋涛
    农学学报    2024, 14 (5): 33-3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26  
    摘要 + 53 )   HTML 5 )    PDF ( 1129KB )( 28 )   

    壳聚糖是一种从几丁质生产的天然、安全且低成本的生物聚合物,因其独特的性质,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综述聚焦于壳聚糖及其纳米粒在农业领域的多重作用,特别是在种子处理、土壤修复、肥料和农药增效方面。研究表明,壳聚糖可用于种子包衣,形成物理屏障以抵御病原体侵染,并且其抗菌活性有助于促进作物生长及提高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此外,低分子量壳聚糖能显著诱导植物的抗病性。近年来,壳聚糖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已被开发用于包裹杀虫剂、杀菌剂、肥料和微量元素等,旨在实现农药和肥料使用的减量化和效率化,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本研究还探讨了壳聚糖及其纳米粒的未来研究方向。

    贵州省农田地膜残留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
    代良羽, 高维常, 杨松花, 刘俊聪, 陈竹, 刘涛泽
    农学学报    2024, 14 (5): 40-4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28  
    摘要 + 43 )   HTML 5 )    PDF ( 1338KB )( 28 )   

    随着地膜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农田地膜大量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严重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同时也对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本研究通过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调查点,分析了2001—2021年地膜使用量和覆膜面积的变化特征,2019—2022年省调查点地膜的残留现状及回收情况,并提出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建设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强化监测评价,完善地膜残留监测网络等防治对策,研究结果为贵州省农田地膜的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为残留污染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典型农田土壤酸化关键pH段的酸缓冲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童文彬, 李荣会, 杨海峻, 江建锋, 祝伟东, 吴怡菲,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4, 14 (4): 37-4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10  
    摘要 + 45 )   HTML 5 )    PDF ( 1117KB )( 32 )   

    由中性(pH 6.5~7.5)向酸性(pH 4.5~5.5)发展是土壤酸化的关键阶段,因此土壤pH 4.5~6.5范围内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将直接影响土壤酸化的速率。从浙江省平原地区采集了48个代表性水田土壤,分析了酸化关键pH段的土壤酸缓冲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水田土壤pH 4.5~6.5间的酸缓冲容量(pH降低1个单位所需要的酸量)在8.34~41.22 mmol/(kg·pH)之间,平均为23.38 mmol/(kg·pH),由高至低分别为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区水田土壤的酸缓冲容量分别是河谷平原的1.60、1.17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粘粒含量和CEC是影响土壤酸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缺乏粘粒含量是平原地区土壤快速酸化的主要诱因。质地较轻的土壤是平原地区农田酸化预防的重点。

    生物多样性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陈俊斌, 胡广
    农学学报    2024, 14 (4): 42-5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39  
    摘要 + 73 )   HTML 9 )    PDF ( 1648KB )( 74 )   

    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农业固碳增效被写入“双碳目标”,低碳农业随之兴起。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基础,在农业低碳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是实现农业减排固碳的重要路径。收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0—2022年的文献,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的关键词共现以及聚类分析,对近年来国际低碳农业中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对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是目前低碳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而生物防治是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低碳化的主要途径,通过对不同生物类群多样性的生态价值进行梳理,发现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与经济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从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尺度,探索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助力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水肥一体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可视化分析
    吴曼, 王香竹, 梁海燕, 杨丽玉, 吴琪, 孟翠萍, 沈浦
    农学学报    2024, 14 (4): 52-5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6  
    摘要 + 51 )   HTML 6 )    PDF ( 1515KB )( 34 )   

    水肥一体化近年来在农业施肥领域得到快速发展,是目前提高农作物肥效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水肥一体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利用中国CNKI数据库,选取2010—2023年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中216篇与“水肥一体”相关中文文献的文献数量、年代分布、期刊分布、发文机构分布、著者信息、研究内容及热点等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得出结果:自2010—2023年来,国内共发表水肥一体相关文章216篇,数据库内中国最早关于水肥一体方面的文献发表于2010年,发表的文章数量随着年份的增长呈波动式上升;就发表的论文、作者、发文机构等方面而言,有关“水肥一体”的论文主要发表在农业农林学等相关专业刊物上;水肥一体的发文机构是以中国的北京市、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为重点,其具有雄厚的农业研究实力和较强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水肥一体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群体且数量较少;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中国的水肥一体技术研究重点集中在产量、物联网、控制系统以及滴灌等领域。结果可以客观地反映2010—2023年国内水肥一体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参考。

    陆良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与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韩家宝, 董瑜, 农尚健, 金家全, 冯永洪, 张雁, 高秋美, 张艳艳, 李恺, 高斯源, 张国洪, 李晓婷
    农学学报    2024, 14 (4): 58-6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04  
    摘要 + 38 )   HTML 5 )    PDF ( 1709KB )( 23 )   

    为探明陆良烟区植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分布状况,以烟区450份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统计方法、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该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情况及其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2008—2021年陆良县植烟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6.01、2.64%、108.47 mg/kg、41.69 mg/kg和200.93 mg/kg,除pH中等变异外均属于强变异;且pH、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适宜,但需提高土壤pH、改善土壤有机质和氮肥的占比分别为37.42%、27.62%和37.64%;同时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且丰富和适宜范围内占比分别达到89.09%和83.07%。陆良县植烟土壤时间上整体表现为pH和有机质年份间无显著差异,但呈现降低趋势;碱解氮年份间差异显著且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年份间差异显著且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空间上pH呈现西部低到东部适宜过渡,而北部和南部稍偏高趋势;有机质由西部向中部再向东部逐渐增加趋势;碱解氮处于90~120 mg/kg范围面积最多,有效磷位于高和很高范围内面积最大,速效钾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升高;且pH、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主要由人为因素等作用结果。

    探究复合菌剂在奶牛粪污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韩姗姗, 李忠玲, 张红艳, 戴佳锟, 窦秉德, 岳淑宁
    农学学报    2024, 14 (4): 66-7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22  
    摘要 + 53 )   HTML 5 )    PDF ( 1160KB )( 35 )   

    奶牛产业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然而,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问题也日益严峻。如何无害化处理奶牛粪污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介绍了复合菌剂在奶牛粪污处理中的应用进展,复合菌剂能够有效降解奶牛粪便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回收营养物作为肥料和牛床垫料,具有低成本和简单易操作的优点。复合菌剂的应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菌剂类型、环境条件和外源添加物质等,堆肥的质量是评价复合菌剂应用效果的主要指标。在实际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研究奶牛粪污问题,对于缓解农村畜禽污染,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实现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复合菌剂应用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物处理方法,在奶牛粪污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加强与其他技术手段的集成应用,以推动奶牛粪污处理工作向更加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比较研究
    陆峰, 何结望, 肖志鹏, 唐剑宁, 马明云, 夏凡, 龙飞, 肖孟宇, 钱传林
    农学学报    2024, 14 (3): 48-5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asb2023-0063  
    摘要 + 51 )   HTML 2 )    PDF ( 1398KB )( 35 )   

    选择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典型水稻土,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及其相关关系,旨在揭示烟稻轮作的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RPS)>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紫色水稻土(PPS),分形维数(D)则较小,因此烟稻轮作的红壤性水稻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显著好于PPS;RPS总有机碳(TOC)及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均显著高于PPS,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不明显;RPS和PPS的MWD及GMD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D则与前者呈显著负相关;>0.25 mm团聚体含量虽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RPS有机碳对>0.25 mm团聚体影响大于PPS,且2种土壤的POC对>0.25 mm团聚体的影响均大于EOC。在培育烟稻轮作的RPS和PPS团聚体和改善其结构中,需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

    污染农田茭白镉积累特点及茭白安全生产的土壤镉阈值
    丁利群, 陈宇航,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4, 14 (3): 53-5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1  
    摘要 + 49 )   HTML 3 )    PDF ( 1181KB )( 22 )   

    为了解茭白对土壤镉的吸收与积累特点,从浙江省镉污染地区的茭白产地同时采集了57对茭白不同器官样(根、短缩茎、叶、肉质茎)与耕层土样,分析了茭白不同器官中镉的积累规律及其与土壤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茭白不同器官中镉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根>短缩茎>叶>肉质茎,根、短缩茎、叶、肉质茎中镉的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1.553、0.675、0.222、0.077。茭白各器官中镉的积累与土壤镉污染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由高至低顺次为根>短缩茎>叶>肉质茎;各器官中镉的富集系数随土壤pH的增加而下降。茭白根部积累的镉有较高比例以氧化铁结合态存在,表明茭白根表积累的氧化铁可阻减镉进入茭白地上部分。初步分析表明,在土壤pH≤5.5、5.5<pH≤6.5和6.5<pH≤7.5时,土壤全镉含量分别约为1.00、1.25、2.00 mg/kg以下时,肉质茎中镉含量均在0.050 mg/kg以下,可达到安全生产的要求。研究认为,茭白可食部位(肉质茎)具有镉低积累特点,可替代水稻种植在中轻度污染的农田中。

    不同厚度PE地膜覆盖春花生应用效果评价
    张相松, 房晓燕, 于天一, 李荣, 吴夫坤, 姜峰, 王献杰
    农学学报    2024, 14 (3): 58-6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4  
    摘要 + 55 )   HTML 6 )    PDF ( 1303KB )( 30 )   

    为探明不同厚度PE地膜覆盖春花生的应用效果,以裸地作对照,研究0.004、0.008、0.010、0.015 mm等4种不同厚度PE地膜的增温、保墒、残膜回收率及对春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膜处理可使膜下10 cm土壤平均温度提高1.41~2.58℃,有效增加花生生育期内积温;与裸地相比,覆盖0.004~0.01 mm地膜处理花生增产8.78%~9.92%,0.015 mm地膜处理则减产6.20%;覆盖0.004~0.01 mm地膜处理花生总果数约120个/穴,明显高于裸地对照和0.015 mm地膜处理;与0.004 mm地膜处理相比,0.008、0.01、0.015 mm地膜处理有效果针占比分别下降9.97%、11.51%和25.49%,饱果率则从46.38%提高到65.52%。标准地膜对花生下针有一定影响,可采取加大破膜孔径和提高膜上种行覆土质量等措施,促进花生下针。应用标准地膜从源头上提高了废旧地膜的可回收性;通过挖掘式条铺机收获花生,90%以上地膜可被花生秧夹带离田,再利用除膜揉切机对秧膜进行分离,实现花生秧膜的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