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土壤肥料 资源环境 生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浙江省典型农田土壤酸化关键pH段的酸缓冲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童文彬, 李荣会, 杨海峻, 江建锋, 祝伟东, 吴怡菲,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4, 14 (4): 37-4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10  
    摘要 + 18 )   HTML 3 )    PDF ( 1117KB )( 13 )   

    由中性(pH 6.5~7.5)向酸性(pH 4.5~5.5)发展是土壤酸化的关键阶段,因此土壤pH 4.5~6.5范围内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将直接影响土壤酸化的速率。从浙江省平原地区采集了48个代表性水田土壤,分析了酸化关键pH段的土壤酸缓冲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水田土壤pH 4.5~6.5间的酸缓冲容量(pH降低1个单位所需要的酸量)在8.34~41.22 mmol/(kg·pH)之间,平均为23.38 mmol/(kg·pH),由高至低分别为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区水田土壤的酸缓冲容量分别是河谷平原的1.60、1.17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粘粒含量和CEC是影响土壤酸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缺乏粘粒含量是平原地区土壤快速酸化的主要诱因。质地较轻的土壤是平原地区农田酸化预防的重点。

    生物多样性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陈俊斌, 胡广
    农学学报    2024, 14 (4): 42-5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39  
    摘要 + 23 )   HTML 3 )    PDF ( 1648KB )( 17 )   

    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农业固碳增效被写入“双碳目标”,低碳农业随之兴起。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基础,在农业低碳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是实现农业减排固碳的重要路径。收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0—2022年的文献,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的关键词共现以及聚类分析,对近年来国际低碳农业中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对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是目前低碳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而生物防治是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低碳化的主要途径,通过对不同生物类群多样性的生态价值进行梳理,发现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与经济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从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尺度,探索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助力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水肥一体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可视化分析
    吴曼, 王香竹, 梁海燕, 杨丽玉, 吴琪, 孟翠萍, 沈浦
    农学学报    2024, 14 (4): 52-5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6  
    摘要 + 16 )   HTML 4 )    PDF ( 1515KB )( 11 )   

    水肥一体化近年来在农业施肥领域得到快速发展,是目前提高农作物肥效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水肥一体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利用中国CNKI数据库,选取2010—2023年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中216篇与“水肥一体”相关中文文献的文献数量、年代分布、期刊分布、发文机构分布、著者信息、研究内容及热点等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得出结果:自2010—2023年来,国内共发表水肥一体相关文章216篇,数据库内中国最早关于水肥一体方面的文献发表于2010年,发表的文章数量随着年份的增长呈波动式上升;就发表的论文、作者、发文机构等方面而言,有关“水肥一体”的论文主要发表在农业农林学等相关专业刊物上;水肥一体的发文机构是以中国的北京市、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为重点,其具有雄厚的农业研究实力和较强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水肥一体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群体且数量较少;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中国的水肥一体技术研究重点集中在产量、物联网、控制系统以及滴灌等领域。结果可以客观地反映2010—2023年国内水肥一体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参考。

    陆良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与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韩家宝, 董瑜, 农尚健, 金家全, 冯永洪, 张雁, 高秋美, 张艳艳, 李恺, 高斯源, 张国洪, 李晓婷
    农学学报    2024, 14 (4): 58-6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04  
    摘要 + 18 )   HTML 3 )    PDF ( 1709KB )( 14 )   

    为探明陆良烟区植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分布状况,以烟区450份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统计方法、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该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情况及其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2008—2021年陆良县植烟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6.01、2.64%、108.47 mg/kg、41.69 mg/kg和200.93 mg/kg,除pH中等变异外均属于强变异;且pH、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适宜,但需提高土壤pH、改善土壤有机质和氮肥的占比分别为37.42%、27.62%和37.64%;同时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且丰富和适宜范围内占比分别达到89.09%和83.07%。陆良县植烟土壤时间上整体表现为pH和有机质年份间无显著差异,但呈现降低趋势;碱解氮年份间差异显著且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年份间差异显著且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空间上pH呈现西部低到东部适宜过渡,而北部和南部稍偏高趋势;有机质由西部向中部再向东部逐渐增加趋势;碱解氮处于90~120 mg/kg范围面积最多,有效磷位于高和很高范围内面积最大,速效钾从西部到东部逐渐升高;且pH、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主要由人为因素等作用结果。

    探究复合菌剂在奶牛粪污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韩姗姗, 李忠玲, 张红艳, 戴佳锟, 窦秉德, 岳淑宁
    农学学报    2024, 14 (4): 66-7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22  
    摘要 + 19 )   HTML 3 )    PDF ( 1160KB )( 18 )   

    奶牛产业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然而,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问题也日益严峻。如何无害化处理奶牛粪污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介绍了复合菌剂在奶牛粪污处理中的应用进展,复合菌剂能够有效降解奶牛粪便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回收营养物作为肥料和牛床垫料,具有低成本和简单易操作的优点。复合菌剂的应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菌剂类型、环境条件和外源添加物质等,堆肥的质量是评价复合菌剂应用效果的主要指标。在实际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研究奶牛粪污问题,对于缓解农村畜禽污染,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实现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复合菌剂应用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物处理方法,在奶牛粪污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加强与其他技术手段的集成应用,以推动奶牛粪污处理工作向更加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比较研究
    陆峰, 何结望, 肖志鹏, 唐剑宁, 马明云, 夏凡, 龙飞, 肖孟宇, 钱传林
    农学学报    2024, 14 (3): 48-5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asb2023-0063  
    摘要 + 31 )   HTML 1 )    PDF ( 1398KB )( 21 )   

    选择湘中烟稻轮作区2种典型水稻土,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及其相关关系,旨在揭示烟稻轮作的2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RPS)>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紫色水稻土(PPS),分形维数(D)则较小,因此烟稻轮作的红壤性水稻结构及团聚体稳定性显著好于PPS;RPS总有机碳(TOC)及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均显著高于PPS,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不明显;RPS和PPS的MWD及GMD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D则与前者呈显著负相关;>0.25 mm团聚体含量虽均与TOC、EOC和P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RPS有机碳对>0.25 mm团聚体影响大于PPS,且2种土壤的POC对>0.25 mm团聚体的影响均大于EOC。在培育烟稻轮作的RPS和PPS团聚体和改善其结构中,需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

    污染农田茭白镉积累特点及茭白安全生产的土壤镉阈值
    丁利群, 陈宇航,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4, 14 (3): 53-5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1  
    摘要 + 34 )   HTML 2 )    PDF ( 1181KB )( 11 )   

    为了解茭白对土壤镉的吸收与积累特点,从浙江省镉污染地区的茭白产地同时采集了57对茭白不同器官样(根、短缩茎、叶、肉质茎)与耕层土样,分析了茭白不同器官中镉的积累规律及其与土壤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茭白不同器官中镉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根>短缩茎>叶>肉质茎,根、短缩茎、叶、肉质茎中镉的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1.553、0.675、0.222、0.077。茭白各器官中镉的积累与土壤镉污染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由高至低顺次为根>短缩茎>叶>肉质茎;各器官中镉的富集系数随土壤pH的增加而下降。茭白根部积累的镉有较高比例以氧化铁结合态存在,表明茭白根表积累的氧化铁可阻减镉进入茭白地上部分。初步分析表明,在土壤pH≤5.5、5.5<pH≤6.5和6.5<pH≤7.5时,土壤全镉含量分别约为1.00、1.25、2.00 mg/kg以下时,肉质茎中镉含量均在0.050 mg/kg以下,可达到安全生产的要求。研究认为,茭白可食部位(肉质茎)具有镉低积累特点,可替代水稻种植在中轻度污染的农田中。

    不同厚度PE地膜覆盖春花生应用效果评价
    张相松, 房晓燕, 于天一, 李荣, 吴夫坤, 姜峰, 王献杰
    农学学报    2024, 14 (3): 58-6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4  
    摘要 + 25 )   HTML 4 )    PDF ( 1303KB )( 14 )   

    为探明不同厚度PE地膜覆盖春花生的应用效果,以裸地作对照,研究0.004、0.008、0.010、0.015 mm等4种不同厚度PE地膜的增温、保墒、残膜回收率及对春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膜处理可使膜下10 cm土壤平均温度提高1.41~2.58℃,有效增加花生生育期内积温;与裸地相比,覆盖0.004~0.01 mm地膜处理花生增产8.78%~9.92%,0.015 mm地膜处理则减产6.20%;覆盖0.004~0.01 mm地膜处理花生总果数约120个/穴,明显高于裸地对照和0.015 mm地膜处理;与0.004 mm地膜处理相比,0.008、0.01、0.015 mm地膜处理有效果针占比分别下降9.97%、11.51%和25.49%,饱果率则从46.38%提高到65.52%。标准地膜对花生下针有一定影响,可采取加大破膜孔径和提高膜上种行覆土质量等措施,促进花生下针。应用标准地膜从源头上提高了废旧地膜的可回收性;通过挖掘式条铺机收获花生,90%以上地膜可被花生秧夹带离田,再利用除膜揉切机对秧膜进行分离,实现花生秧膜的回收利用。

    汉中市土壤有效锌的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鹏, 余正军, 杨小敏, 王涛, 李丹妮
    农学学报    2024, 14 (2): 36-4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02  
    摘要 + 43 )   HTML 1 )    PDF ( 1513KB )( 27 )   

    针对汉中市农业生产中存在施肥措施不当,致使部分地方土壤微量元素养分供给能力失衡,限制了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的提升等问题。本研究在汉中市11个县区共采集土壤样品6142个,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法统计分析了土壤有效锌的含量和分布。结果表明:汉中市土壤有效锌含量主要分布在0.51~1.0 mg/kg和1.01~1.5 mg/kg这2个区间,占总量的34.80%和30.80%,而有效锌含量低于1.5 mg/kg的土壤样品占总量的78.3%,即汉中市78.3%的土壤有效锌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以下,47.4%的土壤有效锌含量处于低和很低的水平。水稻、玉米产区土壤有效锌平均含量为1.11 mg/kg,其中水稻耕作区为1.15 mg/kg,玉米耕作区为1.07 mg/kg。水稻耕作区土壤有效锌含量高于玉米耕作区,略高于平均值。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与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都呈现负相关。综上所述,汉中市耕作土壤有效锌总体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但在部分缺锌地区,建议加强锌肥、有机肥的施用,减少土壤缺锌对作物的影响。

    内生细菌对中国特有植物青檀根际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
    蒋银妹, 覃勇荣, 张燕桢, 黄秀连, 邓慧莲, 莫单玉, 蒙恩如
    农学学报    2024, 14 (2): 42-5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55  
    摘要 + 44 )   HTML 0 )    PDF ( 2056KB )( 38 )   

    为了探究内生菌对中国特有植物青檀根际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选取桂西北常见乡土树种青檀以及石山造林先锋树种任豆为研究对象,采集自然植被样地青檀和人工林对照样地任豆的非根际土壤样品、根际土壤样品和根系样品为试验材料,利用常规的土壤理化分析、细菌培养及16S rRNA测序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次分析研究树种非根际土壤细菌、根际土壤细菌及根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并在门和属两个不同水平,对根内生细菌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内生细菌对青檀根际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调查样地细菌种群数量具有明显差异,无论是非根际土壤细菌、根际土壤细菌,还是根内生细菌,任豆人工林对照样地明显高于青檀自然植被样地;(2)根内生细菌与根际土壤细菌及非根际土壤细菌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既有一定数量的共有种,又有各自的特有种,而且特有种的数量明显大于共有种;(3)在不同植被调查样地,菌群数量大小排序为:根际土壤细菌>非根际土壤细菌>根系内生菌;(4)青檀自然植被样地和任豆人工林对照样地,土壤细菌和根内生细菌的优势菌门组成相似,但相对丰度不同,其共有种的优势菌群均为芽孢杆菌属,该属的大部分细菌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因此,青檀的根内生细菌与任豆及其他植物的根内生细菌一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根际土壤肥力。

    耕地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研究——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
    邹恒宇, 叶英聪, 匡丽花
    农学学报    2024, 14 (1): 44-5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68  
    摘要 + 48 )   HTML 0 )    PDF ( 2725KB )( 19 )   

    研究耕地质量与景观格局间的关系,可以为加强国家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江西省鹰潭市2022年耕地质量数据,在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鹰潭市的总体耕地质量状况。选取斑块面积、斑块占景观比例、边界密度、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大小、景观分离度、蔓延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在Fragstats 4.2软件中进行计算,再将耕地面积加权平均国家自然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指数分别与选取的耕地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得出,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指数与耕地边界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93(P<0.01);耕地质量国家利用等指数与耕地平均斑块大小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P<0.01)和0.416(P<0.01);耕地质量国家经济等指数与耕地边界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81(P<0.01)。因此部分景观格局指数与耕地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区域内耕地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可为从景观格局角度实现耕地质量的提升与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对国家层面做出优化区域耕地空间布局决策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滇黄精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彭翠仙, 王灿, 蔡群虎, 李玲, 张兴恒, 陶永宏
    农学学报    2024, 14 (1): 53-5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39  
    摘要 + 63 )   HTML 0 )    PDF ( 1838KB )( 21 )   

    微生物与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息息相关,为了解3年生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收集滇黄精根际(X)与非根际土壤(CK),基于ITS rDNA对其真菌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排名前三的真菌分别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CK 45.35%、X 34.48%)、子囊菌门Ascomycota (CK 25.55%、X 36.35%)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 (CK 25.88%、X 23.34%)。多样性分析中处理间Ace和Chao1无显著差异,但在Simpson中X 0.91显著(P=0.037)高于CK 0.86。基于Unweighted Unifrac主坐标分析显示PCoA1(解释度31.43%)将CK和X处理分开,两者存在差异显著相似度较小(R2=0.544,P=0.008)。差异分析显示仅被孢霉门菌Mortierellomycota具有显著差异(P=0.006) X 4.78%显著高于CK 1.13%。LEfSe分析表明被孢霉门菌在根际土壤中显著富集,是导致处理间有显著差异的主要微生物。土壤EC值、有效N、有效P等和样品中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菌有显著关联(P≤0.05)。其中差异真菌被孢霉门菌与有机质显著正关联,与有效N、P、pH和EC值显著负关联。种植滇黄精显著改变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促进被孢霉门菌等益生菌显著富集。研究结果为筛选、挖掘滇黄精有益微生物及生防菌奠定基础,为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防治滇黄精土传病害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其他药用植物微生物育种与栽培提供新的思路。

    不同水稻品种稻谷对土壤中铅的积累特性及其安全风险评估
    林芗华
    农学学报    2023, 13 (12): 39-4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05  
    摘要 + 66 )   HTML 0 )    PDF ( 1366KB )( 105 )   

    为了探明当前漳州市种植的水稻品种稻谷对铅的富集特性及其质量安全,以当地15个水稻主栽的品种为试材,采用添加铅源的盆栽试验及大田试验,考察稻谷对铅积累特性及评价其质量安全风险。结果表明,在弱酸性(5.5<pH≤6.5)水田土壤中,盆栽试验土壤铅全量分别为22.4、103.5、204.8 mg/kg时,15个品种稻谷铅含量变幅分别为0.016~0.061 mg/kg、0.061~0.198 mg/kg和0.157~0.606 mg/kg;大田试验土壤铅全量分别为23.4 mg/kg、26.4 mg/kg、23.5 mg/kg时,15个品种稻谷铅含量变幅为0.016~0.056 mg/kg、0.024~0.069 mg/kg和0.014~0.056 mg/kg;同一品种稻谷铅含量与土壤铅全量呈正相关性直线关系(P<0.01)。不同品种稻谷对铅的富集能力有明显的差异(P<0.05),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59%~0.296%和0.060%~0.261%;聚类分析得出有4个品种为高富集、6个品种为中富集和5个品种为低富集。依据GB2762—2017规定的稻谷中铅含量限量标准(0.2 mg/kg),低富集、中富集和高富集水稻品种,水田土壤(5.5<pH≤6.5)铅全量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04.1~274.7 mg/kg、113.5~180.0 mg/kg、82.7~107.1 mg/kg。漳州市15个水稻品种,稻谷对铅的积累特性有明显差异;在土壤铅全量≥风险临界值的水田上种植,稻谷中铅含量将存在着高于0.2 mg/kg的质量安全高风险。

    红塔区花卉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他养分相关性研究
    田晶华, 郭凤鸣, 陈克龙, 廖萍, 杨云
    农学学报    2023, 13 (11): 43-4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74  
    摘要 + 85 )   HTML 1 )    PDF ( 1368KB )( 36 )   

    为解决红塔区花卉生产中轻施有机肥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有机质与其他养分因子间的关系,找出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的科学依据。在7个花卉主要种植区采集有代表性的耕层土样50个,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等13项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花卉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5.9~49.7 g/kg之间,平均29.53 g/kg,95%置信区为26.59~32.47 g/kg,同时确定了其他12项养分指标的变幅、平均值、95%置信区。(2)有机质含量丰富、较丰富水平的在30.1~49.7 g/kg之间,平均37.90 g/kg,占48%,适合红塔区花卉种植;中等到极缺水平的在5.9~29.8 g/kg之间,平均21.80 g/kg,占52%,是有机肥培肥地力的重点部分。(3)土壤有机质含量与pH、全氮、有效磷、有效锌、缓效钾、交换性镁、有效铁、交换性钙共8个指标有正相关关系,均达显著水平以上,通过回归分析,均得出回归方程y=a+bx,方程式经方差分析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回归系数经t测验P值均小于0.05,证明有机质含量对8项养分指标有显著以上的影响。因此,红塔区花卉生产中,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全氮、有效磷、有效锌、缓效钾、交换性镁、有效铁、交换性钙的含量。并应用8个回归方程通过测定有机质、pH,快速得出全氮、有效磷、有效锌、缓效钾、交换性镁、有效铁、交换性钙的含量,及时科学指导花卉施肥。

    浙江省典型地貌区果园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状况及改良对策
    王京文, 陈志良, 谢国雄
    农学学报    2023, 13 (10): 8-1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190800168  
    摘要 + 119 )   HTML 2 )    PDF ( 1135KB )( 76 )   

    为了解浙江省典型区域果园土壤的质量状况,在该省丘陵、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的4类地貌区选择148个代表性的果园,分析了各地貌区果园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状况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浙江省内果园土壤有机碳和酸碱度分别在2.64~16.58 g/kg和pH 4.15~8.42之间,平均分别为9.35 g/kg和pH 5.83。各地貌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水网平原(11.81 g/kg)>河谷平原(10.24 g/kg)>丘陵(8.04 g/kg)>滨海平原(7.62 g/kg);土壤pH由高至低分别为:滨海平原(6.90)>水网平原(5.76)>河谷平原(5.83)>丘陵(5.14),丘陵区果园土壤酸化明显。随着果树种植时间的增加,河谷平原、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土壤pH呈现显著的下降;丘陵和滨海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呈现增加趋势。研究认为应重视丘陵区和滨海平原区果园有机物料的投入,同时加强丘陵区果园土壤酸度的校治。

    秦岭巴山区域耕地土壤pH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高鹏, 杨小敏, 李丹妮, 余正军, 姚远, 司华
    农学学报    2023, 13 (8): 32-3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40  
    摘要 + 96 )   HTML 3 )    PDF ( 1593KB )( 74 )   

    为探讨秦岭巴山耕地土壤pH分布特征,以陕西省汉中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地统计学和GIS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耕层土壤pH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土壤pH 4.15~8.41,平均值为6.50,整体土壤为弱酸性到中性;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部低,东部和西部高的特征;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层土壤pH变异函数的最优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效应值为0.366,说明区域化变量的空间异质性是由随机因素和结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壤类型、耕作制度、成土母质和海拔为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为合理利用耕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秸秆连续还田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蒙婼熙, 王小利, 段建军, 徐彬, 杨宏伟, 梅婷婷
    农学学报    2023, 13 (8): 37-4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13  
    摘要 + 119 )   HTML 5 )    PDF ( 1453KB )( 117 )   

    为明确秸秆还田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于2019—2021年生长季在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进行了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试验设6个处理:CK为不施肥,S0为常规施肥,S1(常规施肥+秸秆还田5 t/hm2)、S2(常规施肥+秸秆还田10 t/hm2)、S3(常规施肥+秸秆还田15 t/hm2)、S4(常规施肥+秸秆还田20 t/hm2)。结果表明:2019—2021年秸秆还田均以S3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S0处理增加20.16%、8.66%、14.40%,2019年产量增幅最高。造成产量差异的原因是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进而显著提高产量。秸秆还田与水稻籽粒产量的拟合分析表明,在籽粒产量最高处秸秆还田量为15.43 t/hm2。秸秆还田均能提高年份间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在2019年,氮肥偏生产力以S3处理最高,而氮素收获指数以S4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42.81%和24.30%;在2020年以S3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55.98%和22.61%;在2021年以S3处理最高,分别比S0增加21.75%和15.88%。秸秆还田增加了年份间氮素生理利用率,均以S3处理最高,比S0处理分别增加72.97%、76.14%和52.98%,且年份和秸秆还田处理这2个因素对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率有极显著的提高。因此,综合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拟合结果以及氮素利用率,秸秆还田量以S3处理较为适宜。

    不同树种对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孔令迁, 刘宪斌, 李云
    农学学报    2023, 13 (8): 46-5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12  
    摘要 + 120 )   HTML 3 )    PDF ( 1274KB )( 71 )   

    通过调查同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样地中多个树种根际范围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分析和探讨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的环境因素。本项目在云南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原生林生态系统中进行,选择3个山谷样地上游森林生态系统原生土区域中7个主要树种作为研究对象,调查0~10 cm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硬壳柯、变色锥、木果柯、多花山矾和南洋木荷等5个乔木树种根际范围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云南连蕊茶和云南越桔2个灌木树种根际范围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含量;5个乔木树种中硬壳柯和南洋木荷2个树种根际范围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大于另外3个乔木树种,说明不同树种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有明显影响。7个不同树种根际范围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例在老君山神山谷样地中达到最大值,在三棵树山谷样地中降低为最低值,说明不同山谷样地中的环境条件也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有机碳含量及两者之间的比例。本项目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和环境控制因子的多样性,可为全球各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成分和碳贮量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十堰地区农地膜使用现状及其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王笑溪, 宋莹燃, 黄晓珊, 李涛, 唐燃, 何剑, 李辉, 林杉
    农学学报    2023, 13 (8): 56-6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92  
    摘要 + 109 )   HTML 9 )    PDF ( 1125KB )( 82 )   

    当前十堰地区农地膜使用量、覆膜面积、覆膜作物种类逐年增加,导致地膜残留量大,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通过统计数据结合实际现状分析可知,深入推进农地膜污染防治、新型地膜更替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推动十堰地区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十堰地区地膜使用现状和地膜回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地膜污染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十堰地区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生物有机肥基施用量对大棚青菜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粟贵俊, 楼玲, 李丹, 何林海, 王京文, 沈建国, 张舟娜
    农学学报    2023, 13 (7): 44-4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82  
    摘要 + 124 )   HTML 3 )    PDF ( 1206KB )( 79 )   

    以生物有机肥基施用量为因素,在大棚栽培青菜上开展了生物有机肥不同用量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能促进青菜叶绿素合成,增加植株高度、叶片总数和叶片厚度,提高青菜产量;同时,生物有机肥基施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综合考虑,有机肥用基施用量以6000 kg/hm2为宜,比对照(CK)增产5.8%,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对照增1.5%、6.0%和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