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为设施农业雨水高效集蓄利用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高效节水农业评价和筛选提供参考。综合考虑经济成本、技术性能、运行管理和环境影响等四方面因素,构建设施农业雨水集蓄利用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秩相关分析和AHP模糊综合评价(Reelies-AHP-FSE)模型,结合专家评分和序列关系法对设施农业雨水高效集蓄利用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进行雨水传输系统、蓄水系统两种系统方案的打分,比选研究区设施农业雨水集蓄利用最优方案。结果表明:矩形混凝土沟+整坡处理的模糊综合指标值为3.922,为雨水传输过程技术中的优选方案;管道式蓄水结构的模糊综合评价值为4.003,为雨水蓄水方案中的最优选项。该评价方法从地形适应、蓄水效果、水质维护等方面进行了材料和形式优选,对于推广设施农业雨水集蓄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了研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基于广西1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广西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会直接影响农业机械化;农村道路设施与农业经营规模对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增收对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起到中介效应。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全面提高广西农业机械化水平。
竖缝式鱼道具有水流条件好,回流区位置明确,适应上下游水位变化能力强的特点,是目前过鱼效率高、应用广泛的过鱼工程设施。为增加研究区内鱼类洄游的效果,根据规范要求,初步设计3种鱼道池室隔板型式,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上下游2 m等水深的条件下,探究隔板型式变化对池室水流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池室内的水流流态、竖缝处流速分布以及消能效果等对隔板型式进行优化。通过改变第2种隔板型式尺寸,竖缝宽度由0.6 m降低到0.5 m,在池室水流流态以及竖缝处流速较好的前提下,使竖缝附近最大流速小于设计流速1.2 m/s;并对优化体型进行不同等水深条件下的过流能力计算,在水深变化0.5~2.0 m区间时,鱼道过流能力在0.236~0.951 m3/s之间。池室内良好的水流流态以及竖缝处流速分布的合理性为研究区内大部分鱼类的上溯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不同水深的过流能力为鱼道运行调度起到了参考作用。
深入研究全自动挤奶机器人在中国的专利布局,对中国的技术研发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基于德温特(DI)专利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法和主题聚类法,从专利申请年度变化、技术来源国、专利权人、专利法律状态、专家分类、IPC分类、研究热点等方面分析归纳出全自动挤奶机器人技术中国布局的特点。中国在该领域起步慢,2011年进入技术发展期。该技术重点专利权人集中,整体失效专利占比41%,专利维持力度不强。国外机构申请专利占比22.6%,主要来自瑞典、德国、荷兰和美国,专利权人主要包括利拉伐、基伊埃等。国内机构中授权且有效的专利数量较多的是安徽永牧、山东成城物联网等。国外机构在华专利有效专利比例和技术方向多于国内机构,尤其在自动奶杯套杯及脱落的定位及乳头识别装置、自动奶杯套杯或脱杯机械臂及动力装置、自动添加或移除奶牛群的挤奶机器或设备方向。建议中国机构建立专利池等有效合作机制,加强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整体专利布局力度和前沿技术专利布局。
儿茶素是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主体成分,占干茶含量的12%~24%,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辐射、减肥、降血脂、防癌等活性功能。普洱茶因特殊的品种和加工工艺,所含有的儿茶素含量均高于其他茶树品种,在营养价值和保健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功效。对普洱茶儿茶素种类、提取测定方法、含量变化和功效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普洱茶中儿茶素功能产品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为优化单芽扁形绿茶的杀青、足火(干燥)工艺并降低其苦涩度,以感官审评的滋味得分、茶汤苦涩味和干茶色泽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感官审评的滋味得分、酚氨比、可溶性糖含量、儿茶素总量以及儿茶素苦涩味指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单芽扁形绿茶的杀青最佳工艺参数为:杀青前茶坯含水量74%、杀青温度320℃、杀青时间8 min;足火前茶坯含水量15%、足火温度80℃、足火时间40 min。相比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的单芽扁形绿茶,利用优化工艺加工的单芽扁形绿茶感官审评滋味评分提高了4分,酚氨比降低了0.222,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1.376%,儿茶素总量增加了5.7%,苦涩味指数降低了1.12。该结果为扁形绿茶标准化生产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旨在利用具有时空特征的元胞自动机动力学模型对高压脉冲电场处理的果蔬介质进行仿真,模拟果蔬介质计算过程,为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在果蔬保鲜、干燥以及杀菌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考虑高压脉冲电场处理果蔬产生细胞电击穿现象以及电击穿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元胞空间、状态和规则的制定,构建了元胞自动机果蔬介质击穿模型。结果表明,该试验的模拟结果符合高压脉冲处理果蔬介质的击穿特征,与实际情况对比拟合度高,误差较小。利用元胞自动机仿真高压脉冲电场处理果蔬介质模型,反映了果蔬介质的击穿过程,有利于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在果蔬领域的应用及推广。
为了研究秸秆燃料化利用不同技术装备特点,探索适宜东北地区的秸秆燃料化利用模式与发展路径,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实际运行经验与成本效益,分析了东北地区秸秆燃料化利用现状、工艺特征与发展优势,归纳总结了适宜农村分散居住形式的“一村一厂”分户式秸秆压块利用模式;适宜村镇公共事业单位大面积的采暖生物质锅炉改造供热模式,与燃煤锅炉相比,采暖期节支成本约为30%;秸秆打捆直燃技术,适用于城市或乡镇大中型锅炉的集中供热模式,运行成本更加低廉,与燃煤锅炉相比,采暖期节支成本可达30%~36%。针对秸秆燃料化利用存在的关键问题,在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发展理念、健全市场化机制,注重技术支撑、加强宣传与意识提升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从而为东北地区秸秆燃料化利用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为了揭示杯罩式移栽技术替代地膜应用的特征、优势和局限性。以专用杯罩和配套地膜为试材,研究了杯罩和覆膜2种移栽方式对烤烟产量产值、烟叶品质及生产成本的影响。烤烟杯罩移栽技术通过“微型温室”效应,发挥了增温保墒和防虫避雹作用,形成了类型、外观、功能产品特性和育苗、穴栽、扣杯、取杯农艺标准。与覆膜移栽相比,虽然在高海拔、冷凉条件下有功能局限性,但是杯罩移栽平均产量增加75.40 kg/hm2,平均产值提高2770.75元/hm2,塑料材料使用减少60.00%,用工减少63.40%,表现出较大的减工降本、绿色环保优势,已累计推广超过7万hm2。杯罩式移栽作为移栽技术的革新,为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提供了新的模式,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探讨风、光互补发电在设施农业领域的可行性,选择宁夏风光资源较为丰富的中部干旱带,在已有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一种能够利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供电的日光温棚,并计算分析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相关指标。研究得出:宁夏中部地区风光互补性良好,适合应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合理配置下,该发电系统每年发电量约为15481.3 kW·h,能够在春、夏、秋三季满足日常温棚常规用电需求,而且发电量有盈余,如果条件允许则能够实现并网发电。在冬季由于夜间温度较低,温棚需要采用电暖风机加热,导致用电量骤增,需要外接电源或应用其他供暖方式。
杂粮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然而,重金属污染影响杂粮的食用安全,进而影响杂粮产业的发展。列举了杂粮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及危害,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同时总结了重金属污染风险的评估方法,以期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为杂粮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旨在制备以谷物、油料作物、食用菌为原料的一种新型混合饮品,并进行优化工艺研究。主要选取谷物:芡实、薏米、青稞;选取油料作物榛子、亚麻籽、核桃;选取菌类灵芝、猴头菇、虫草;经原材料的预处理,分别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饮料的最佳原料及最佳配比。单因素结果表明芡实、榛子和灵芝配伍效果最好,正交实验结果得出芡实、榛子和灵芝为7:2:0.8时,复合饮料的口感最佳,感官评价分达到88.5分。最终确定芡实70%,榛子20%,灵芝8%,白砂糖5%,柠檬酸0.15%和复合稳定剂0.02%时所制备的复合饮料风味浓郁,口感香甜,适合大多数人群,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新型保健饮品。
为了探讨不同贮藏条件下鲜食型和淀粉型甘薯品种外观和品质性状变化差异,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泰薯14’和淀粉型甘薯品种‘泰薯15’为试验材料,测定冷库贮藏[(12±0.5)℃,(85%±5%) RH]和室温贮藏[(18±1)℃,(30%±5%) RH]条件下不同贮藏期块根外观及品质性状变化。结果表明,室温贮藏90 d后,‘泰薯14’较‘泰薯15’薯肉色明显加深,冷库贮藏条件下薯皮色和薯肉色变化较小;室温贮藏30 d后,甘薯块根失重率迅速增大,干率显著增加,‘泰薯15’失重率小于‘泰薯14’,冷库贮藏失重率和干率变化较室温贮藏相对较小;室温贮藏60 d后,块根腐烂率明显增大,‘泰薯14’腐烂率明显大于‘泰薯15’,冷库贮藏腐烂率明显小于室温贮藏;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60 d达到峰值,冷库贮藏大于室温贮藏,淀粉含量在室温贮藏条件下微弱上升,冷库贮藏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综上所述,室温贮藏60 d后块根品质明显下降,且鲜食型甘薯较淀粉型甘薯块根品质下降更明显,冷库贮藏有利于甘薯块根的优质安全贮藏。
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快速光谱分析的新方法,伴随着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法的发展,近红外光谱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等行业,极大地提高了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基于近红外光谱在家禽养殖领域的应用现状,本文总结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饲料成分检测和禽肉检测中的应用。在饲料检测和家禽肉类检测方面,通过将禽肉样品的光谱信息与质量指标的参考值相关联,建立了预测饲料和待测肉类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数学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数据计算速度快等优点。本文还归纳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品质检测和肉类品质检测的应用现状,指出了近红外光谱在家禽养殖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可能性。同时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和畜产品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为了阐明水稻品种与稻田甲烷排放的关系,为培育低甲烷水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从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论述水稻植株与甲烷排放的关系。水稻根系主要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根系泌氧能力二个方面影响甲烷气体的生成和氧化;水稻分蘖特性主要影响甲烷气体的排放;水稻叶片则通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二个方面分别影响甲烷气体的产生和排放;水稻籽粒的灌浆特性主要通过与根系争夺碳水化合物而影响甲烷的产量。这些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影响水稻稻田的甲烷排放。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在转基因技术与商业化发展上取得了巨大进展。巴基斯坦是同中国有着深厚友谊的国家,是“一带一路”政策亚欧非大陆的重要一站。本文介绍了巴基斯坦转基因技术发展现状及转基因商业化情况,研究其管理框架及政策变化等,分析其在政策、监管、知识产权、消费者认知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对中国转基因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分析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处理对‘黄冠’梨果皮褐变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MeJA抑制‘黄冠’梨果皮褐变的机制。分别用1、10、100 μmol/L的MeJA水溶液浸泡处理‘黄冠’梨,经商品化包装后低温贮藏,观测贮藏期间果皮褐变情况,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L-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以及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100 μmol/L的MeJA处理,显著降低了‘黄冠’梨果皮褐变率及褐变指数,降低了PPO、PAL酶活以及总酚含量,提高了POD、CAT、APX等保护酶活性以及DPPH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H2O 2含量。采后MeJA处理,通过降低果皮H2O2的积累、增强梨果皮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抑制PPO酶活和酚类物质的消耗,显著抑制了低温贮藏下‘黄冠’梨果皮褐变的发生。